当普京向困守库尔斯克的乌军发出劝降令时,华盛顿突然启用年逾八旬的退役三星上将凯洛格出任乌克兰事务特使。这场跨越代际的战略调整,连同柏林与北京传来的理性声音,正在重塑俄乌冲突的博弈格局。
俄军近期在库尔斯克方向的凌厉攻势,已实质切割乌军防御体系。卫星影像显示,乌军三个机械化旅约8500人被困在纵深不足15公里的包围圈内,其补给线遭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全面封锁。普京的劝降表态看似战场施压,实则暗含多重考量——既能瓦解守军意志,又为后续谈判创造筹码。
美俄此番隔空互动耐人寻味。特朗普公开呼吁"保全乌军生命"后,俄方立即提出受降条件:48小时内缴械可保障人身安全,军官保留个人物品。这种精准拿捏的战场人道主义,既避免重演亚速钢铁厂的血腥围困,又为美俄秘密沟通留下转圜余地。
凯洛格的复出引发战略界震动。这位曾参与策划海湾战争"左勾拳行动"的老将,虽已白发苍苍,却深谙极限施压与利益交换之道。其上任首日即密会乌克兰总参谋部代表,提出"以空间换时间"方案:乌军撤出库尔斯克突出部,换取美制NASAMS防空系统提前部署。
五角大楼内部评估认为,启用冷战时期将领,既能安抚欧洲盟友对特朗普"孤立主义"的担忧,又能通过私人渠道与俄军总参谋部建立非正式对话。这种跨越意识形态的务实操作,折射出美国战略界对持久消耗战的疲惫。
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直言:"华盛顿的让步绝非善意施舍,而是对战场现实的被迫承认。"她指出,俄军每月2.5万发炮弹的生产能力远超北约援乌速度,而欧洲能源去俄罗斯化带来的通胀压力,正瓦解着西方制裁联盟。
这番剖析撕开了美欧战略协调的华丽外衣。随着匈牙利否决欧盟第12轮对俄制裁,法国农业工会封锁运乌武器列车,西方阵营的裂痕已难以遮掩。默克尔警告,若继续忽视俄罗斯的安全诉求,欧洲恐将沦为地缘博弈的永久人质。
面对复杂局势,中国外交部再次重申解决危机的"四个应该":各国主权领土完整应受尊重、安全关切应被重视、冷战思维应被摒弃、阵营对抗应被超越。这种超越非黑即白的全局观,正在获得越来越多南方国家认同。
中方特使近期穿梭于莫斯科与基辅,推动建立人道物资"安全走廊"。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进出口银行与乌方签署的战后重建备忘录,将粮食走廊与基础设施修复捆绑推进。这种将安全与发展挂钩的路径设计,为僵局注入了建设性变量。
当凯洛格翻阅着泛黄的苏联军事地图,当默克尔提醒德国车企重新评估东欧供应链,当中国制造的工程机械在顿涅茨克清理废墟,世界正见证着旧秩序的裂变与新思维的萌发。这场危机终将过去,但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安全框架的求索,或许才刚刚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