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海航靠着仅仅1000万的起步资金,短短二十多年就发展成了中国第二大民营企业,市值超过万亿,让京东、小米等知名企业都望尘莫及。
从航空公司到豪华酒店,从金融投资到房地产开发,海航的触角延伸到了各行各业。
然而,仅仅几年时间海航却积累了高达7500亿的天文数字负债,最终轰然倒塌,公司创始人陈峰也被公安机关带走调查。
那么,海航为何能够如此迅速地崛起,又为何会以如此戏剧性的方式落幕?

1993年,当大多数人还在为“下海经商”犹豫不决时,一个叫陈峰的人已经在海南岛上开始了他的航空梦。
那一年,海航集团悄然成立,起步资金仅有海南政府拨的1000万元人民币,放在今天这点钱连一架小型公务机的零头都不够。

陈峰最厉害的本事不是飞行技术,而是他那张能说会道的嘴和敏锐的商业嗅觉,在海南航空的改革浪潮中,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体制改革带来的机遇。
当时的国企改革如火如荼,陈峰抓住这个时机,用他那套“股份制改革”的说辞,成功说服了一批投资者。

就这样,原本只有1000万元启动资金的小公司,通过改制为股份公司,一下子筹集到了2.5亿元的资金,这在90年代初期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足够让海航迈出实质性的第一步。
有了钱,下一步就是买飞机,但陈峰没有直接购买,而是采用了当时在国内还不太普及的融资租赁方式,引进了一架中型客机。

就这样,海航开始了它的航空运输业务,虽然只有一架飞机,但毕竟是迈出了第一步。
然而,在竞争激烈的航空市场上,一架飞机显然不足以形成规模优势,这时候,陈峰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用已经租来的飞机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然后用这些贷款再去租更多的飞机,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操作方式,让海航的机队规模迅速扩大。

这种运作模式虽然风险不小,但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市场中却异常有效,不出几年,海航就从一家只有一架飞机的小航空公司,发展成为拥有数千架飞机的航空巨头,在国内航空业占据了重要位置。
不过,如此高风险的运作方式也带来了高负债率的问题,海航的负债率一度高达70%,这意味着公司每赚到100块钱,就有70块钱要用来还债。

虽然表面上资产丰富,但实际上公司的财务状况一直处于紧绷状态。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给航空业带来了毁灭性打击,航班大面积取消,乘客锐减,海航当年亏损近15亿元。
这次危机让陈峰意识到,单一依赖航空业的商业模式太过脆弱,一旦遇到行业性危机,公司就会陷入困境。

秉承着“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陈峰开始尝试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将触角伸向旅游、酒店、地产等多个领域,希望通过业务多元化来分散风险。
正当海航开始调整战略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了,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这是一场灾难,但在陈峰眼里,这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捡便宜”机会。

当全球资产价格普遍下跌时,他带领海航开启了一轮又一轮的“抄底”收购,这种逆势扩张的魄力,让不少人直呼胆子真大。
到了2015年,海航的野心更是膨胀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凭借着300亿元的银行授信额度,这家起步于海南岛的公司开始了全球化布局,一系列大手笔收购让国际商界瞠目结舌。

2015年7月,海航以约23亿瑞士法郎的价格,将瑞士国际空港服务有限公司(Swissport)收入囊中。
这家公司的业务覆盖了48个国家的270多个机场,是全球航空地面服务的顶尖玩家,这笔收购让海航一跃成为全球航空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
仅仅一个月后,海航又出手了,这次他们的目标是伦敦金融城的一栋标志性建筑——路透社总部大楼。

这栋位于金丝雀码头的大楼不仅地理位置优越,更是伦敦金融实力的象征,通过这次收购,海航不仅获得了优质的不动产资产,更向世界展示了其在国际金融舞台上的影响力。
进入2016年,海航的收购步伐丝毫没有放缓,这一年,他们以约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卡尔森酒店集团。
这家集团旗下拥有1400多家酒店,分布在全球各地,这笔交易让海航在全球旅游业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从2015年到2017年,短短三年时间里,海航完成了超过80笔跨国并购,总金额高达500亿美元。
如此疯狂的扩张速度让人咋舌,海航的资产规模也随之膨胀到了1.2万亿人民币,成功跻身《财富》全球500强企业行列。
2017年,海航集团的总资产突破了万亿元人民币大关,在中国民营企业中仅次于阿里巴巴,排名第二。

然而,伴随着资产规模的急剧膨胀,海航的负债率也一直居高不下,虽然表面上光鲜亮丽,但内部的资金链却开始出现紧张。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监管政策的调整,海航那看似坚不可摧的商业帝国开始显露出裂痕。

2017年,国家监管层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跨境资本运作的新规定,对境外并购的审查变得异常严格,这对于靠大规模海外收购壮大的海航来说,无异于一记重拳。
海航的全球化扩张计划戛然而止,表面上看,海航拥有1.2万亿元的庞大资产,但实际上其可用现金流仅有400亿元左右,这点钱根本无法支撑起数千亿的巨额债务。

海航那种“买买买”的扩张模式,就像是一个人不断买房子却没有足够的收入来支付房贷,早晚会出问题。
面对日益严峻的财务危机,陈峰却显得有些固执,当许多人建议他趁早变卖部分资产自救时,他仍然坚持认为风暴会过去,错过了最佳的自救时机。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成了压垮海航的最后一根稻草,全球航空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海南航空的航线大面积停运,客货运量跌入谷底,现金流几乎瞬间枯竭。
据内部人士透露,公司每天新增的负债高达3亿元,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企业胆战心惊。

在生死存亡之际,海航不得不开始“断臂求生”,将一些优质资产折价出售,以换取急需的现金。
然而,这种亡羊补牢的做法已经为时已晚,海航的债务危机已经发展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
崩塌2021年,这艘“商业航母”终于沉没了,海航集团正式宣布破产重组,其债务高达7500亿人民币,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一些中小省份的年度GDP。

更令人唏嘘的是,同年9月,海航创始人陈峰因涉嫌违法行为被公安机关带走调查,这位曾经叱咤商界的风云人物,最终以这种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1993年的创立到2021年的破产重组,海航的崛起源于陈峰的商业眼光和勇于冒险的精神,但它的衰落也源于同样的特质——过度扩张、管理混乱和决策失误。
海航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企业发展不能只追求规模和速度,更要注重质量和可持续性;不能只看重资产的表面数字,更要关注现金流的健康状况;不能只依靠借贷扩张,更要建立稳健的盈利模式。
企业就像人一样,不能只看表面的高大,更要关注内在的健康。
参考:
新浪财经《海航控股管理层大换血,“老海航人”祝涛任总裁》
环球网《4年310亿收购催肥渤海租赁 陈峰举债玩资本成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