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明军到底为何失败?明军的战斗力真的不如八旗军吗?

晓瑶聊国际 2023-12-14 07:21:00

谈一个老话题,萨尔浒之战。

萨尔浒之战是明亡清兴的重要一战,此战明军惨败,阵亡将士约45870人,损失骆马约48600匹,元气大伤。

关于此战,本期想澄清一个误区,就是关于明军的战斗力问题。

实事求是,在萨尔浒之战中,八旗军战斗力确实高,这一点要先肯定。

但要强调的是,此战中明军的战斗力也很强悍,明军战力丝毫不逊于八旗军。

明军之所以战败,主要是统帅杨镐瞎指挥!

杨镐,文官,按照明朝以文制武的传统和制度,他曾多次赴前线督战,参与并指挥援朝抗倭之战,表现算是中规中矩,尚称可用之材。

后来他又出任辽东巡抚,在对蒙战线上也是小有成绩,因此被任命为萨尔浒之战的总指挥。

但其实杨镐这个人,并没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你让他守个城、剿个匪,还能凑合。可让他统领十几万大军远征强敌,那真是超纲了。

在战事未开之前,杨镐就犯了三个错误。

第一,杨镐没能顶住朝廷的压力,不顾众将反对,执意在初春时节出战。

明末正值小冰河期,即便是春季,也常遇大雪漫天。

雪天会严重阻碍通讯联络,也削弱了火器的威力,对明军很不利。

按理说,杨镐应该和朝廷据理力争,争取等到天气转暖时再出兵。

但杨镐不想开罪内阁,更不愿拂了皇帝的心情,因此坚持出战,这是杨镐犯下的第一个失误。

第二,杨镐私心作祟,将与自己不和,但战力最强的刘铤部扔到了最难走,也是最远的一条路线上,致使刘铤部行军缓慢,未能及时抵达战场,此为杨镐犯下的第二个失误。

第三,战前曾有人向杨镐建言,北路军统帅马林资质平庸,不可做一路主帅。

但杨镐拒不纳谏,执意启用马林,为北路军的覆亡埋下了伏笔,这是杨镐犯下的第三个失误。

除此以外,明军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这十一万大军都是临时调集而来,大体概况是:

山西三镇,宣府、大同、偏头关,共约三万人。

延绥镇、宁夏镇、甘肃镇、固原镇,各发兵精骑六千,共约两万五千人。

四川、广东、山东、陕西、北直隶、南直隶,各发步骑兵共约两万人。

浙江征发善战步兵四千。

永顺、保靖、石州各处土司兵,河东西土兵,共约七千人。

各路明军总数约八万八千人,外加盟友女真叶赫部一万人、朝鲜一万三千人,共11万人。

这么多部队,仓促之间很难充分磨合,并且主将的关系也不融洽,大军协同作战能力较差。

如此情况下,杨镐却仍坚持分兵四路出击,导致每一路的战斗人员最多只有2万人,力量又被大大分散,这也是萨尔浒之战中,明军最为后人所诟病的一点。

但其实杨镐是有苦衷的,因为后金地盘坐落于长白山脉之中,一路之上高山盘踞,峡谷纵横,河流更是数不胜数,若一路平推的话,兵力优势难以施展,且无法合围后金军主力。

因此,杨镐分兵四路的战略也不能说完全错误,若各主帅严格执行作战计划,四路大军齐头并进,相互支援,问题是不大的。

但问题就出在西路军统帅杜松身上。

杜松号称杜太师,为人狂傲,自打大军开拔后他就贪功冒进,行军速度比预定时间快了一天。

而就是这短短的一天时间,被努尔哈赤抓住机会,以六万打二万的绝对兵力优势和地形优势,将杜松部歼灭,行动之迅速令人咋舌。

杜松败亡后,最早得知消息的是距离杜松最近的马林部。

闻听杜松阵亡,马林大为恐慌,他一方面派人去跟杨镐报信,一方面固执的将全军一分为三,依托山势结寨防守。

可很显然,努尔哈赤不会给马林等待援军的机会。

他看到马林的分兵之举后,立即下令八旗军强攻马林部,仅一天时间便全歼马林部,马林则畏战潜逃,只带十几名亲兵跑回了开原。

在连灭两路明军后,努尔哈赤率军返回赫图阿拉休整庆祝,并处死明军降卒。

随后,努尔哈赤再度设伏,歼灭了尚被蒙在鼓里的刘铤部。

至此,明军四路大军已有三路覆亡,唯有中路军李如柏部,因行军缓慢,幸运了获得来自杨镐的战报。

而在得知消息后,李如柏惊慌失措,不顾旁人劝阻,立即撤军,一路仓皇逃回沈阳。

纵观此战,杨镐指挥无妨,杜松轻敌冒进,马林畏战潜逃,李如柏贪生怕死,这四人该杀。

至于明军官兵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那都是非常顽强的!

除了少量士卒投降外,明军中高级军官无一人乞降,皆是战死或自尽,这与日后降将如云的景象有着天壤之别。

尤其是东路军统帅刘铤,他和他的东路军在峡谷中被八旗军伏击。

由于未穿铠甲,刘铤上来就被砍去了半张脸。但他依然奋力搏杀,手刃数十人而亡,不可谓不英勇。

0 阅读:1

晓瑶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