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重用过的5大汉臣,不仅善终且一个比一个厉害,他们是何人?

历史微有趣啊 2025-02-08 09:52:34

在康熙皇帝亲政的早年间,面对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能否找到得力干将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五位汉族重臣在康熙朝的治理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最终都得到了善终。他们分别是陈廷敬、于成龙、靳辅、姚启圣和施琅。每一位在自己的岗位上都表现得极为出色,忠诚于国家和皇帝,成就显赫。

先从在治理黄河中有突出贡献的靳辅开始说起,他字紫垣,以治理黄河著称。他的生平主要功绩在于水利事业。早在1677年,康熙命他负责黄河的治理。当时黄河多次决堤,给周围的百姓带来极大的损害。靳辅通过实地考察和听取有经验者的意见,提出了《经理河工八疏》,在其中详细阐述了河流治理的方法和官员的派遣策略。1678年,治理工程正式开始后,靳辅请求将河道总督府由山东济宁迁至淮安,以方便管理。在他的组织下,采用了诸如“测水法”和“淤滩固堤法”等先进方法,使得原本汹涌的黄河和运河逐渐恢复了平静。康熙南巡到黄河一带时,看到当地水波不兴,当场写诗称赞靳辅的功绩,并赐予他谥号“文襄”,其后更是应百姓要求,将他加封为太子太保,并允许百姓为他建祠。

而在整治贪腐,树立清官典范方面,于成龙无疑是其中的翘楚。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康熙亲自给予他“清官第一”的美誉。他以清廉知名,一生节俭清苦,所到之处都表现出对百姓的体恤和爱护,维护地方稳定。于成龙在地方为官时,因为政绩突出,获得了“三卓异”的表彰,这是当时对才能优异官员的最高认可。在武昌平乱中,他只身前往贼营谈判,发布安民告示,十天内平息叛乱,这一壮举在朝野内外传为佳话。于成龙六十七岁病逝,康熙赐谥号“清端”,赞扬他的清廉正直。

而在文臣中,备受康熙重视的陈廷敬同样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陈廷敬字子端,号说岩,1638年生于山西。他是康熙的老师,深受康熙的尊敬与信任。陈廷敬在康熙年间敢于直言进谏,为康熙的亲政提供了重要支持,尤其是在康熙与鳌拜的权力斗争中表现得尤为坚定。即使在鳌拜倒台后,他也不落井下石,而是主张秉公处理,这种高风亮节赢得了康熙的高度评价。陈廷敬晚年生病,康熙特意派御医诊治,去世后更是亲自撰写挽联,谥号“文贞”。

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方面,姚启圣和施琅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共同的功绩在于收复台湾。姚启圣字浩宇,早在剿靖南王的战争中便已经展现出非凡的洞察力和指挥艺术。他上书请求出兵对抗郑锦的侵犯,在攻打厦门时俘获大量敌人,极大振奋了军心。姚启圣尽管死后被发现有谎报军费的情况,康熙依然网开一面,不追究此事。其余收复台湾的重任落在施琅身上。施琅字尊侯,善于水战,曾是反清阵营的一员,但后归顺清廷。然而他受限于保守派鳌拜的压制,一度赋闲在家。1682年,三藩之乱平定后重登朝堂,他迅速操练水军,提高战斗力。翌年,他遵循风向制定航线,用六天攻克台湾,擒获郑军将领,并招安郑氏父子,赢得当地百姓的欢迎。晚年,施琅却因禁止民众往返台湾而饱受诟病,抢占田产和渔民征收规礼的行为也令他声名受损。康熙考虑其功绩,1696年去世时赐谥号“襄庄”。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