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跟立规矩不冲突
1.有些事,不能惯
很多家长或许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常常以哭闹、不吃饭、撒泼打滚甚至攻击人等行为来要求大人满足其需求。您
是否也曾满含无奈的妥协 一而再、再而三的降低家庭教育的底线?不想吃饭?那就先吃吃零食吧。想要新玩具?买给他就好了。还想再玩1个小时的手机或电脑?那今天就破例多玩会吧。……
有家长说:“家里有规矩,但孩子耍赖不遵守也没辙啊!”
总的来看,被惯坏的孩子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的要求总是被满足。第一次出现问题,大人就妥协,只会为自己和孩子的将来招来更多麻烦。
2.有些事,必须孩子自己做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做事磨蹭,父母先帮孩子万事包办了,以后再培养也来得及。
其实在孩子每个年龄段,都有他们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告诉孩子什么事情是他自己要做的。爱从来不是大包大揽,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帮他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爱。
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间久了,他才会在成长中学会自立自强。
3.有些责任,必须孩子自己担
孩子的行为,就是家长的责任。当孩子犯了错时,父母不能帮孩子逃避,而应该要求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言行承担后果,让孩子有面对错误的诚实和勇气。
4.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如果孩子出现了粗俗的言行,明确地告诉他:“以后不能这样做了,这是粗野的行为,是不对的!”然后引导孩子,让孩子自己反省,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处理这样的事情。
这样的规矩能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等等,将来他也会用这套模式去对待周围的人,变得更加理性、为他人着想
5、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有的孩子往往很难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得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所以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伸手去拿,觉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
这样的情况,家长们应该有意识地帮助他建立自己与他人的界限。这样的规矩,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区分“你的”、“我的”,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而“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这种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他长大后才更懂得尊重他人。
6、不可以随意打扰别人
当孩子遇到好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师表扬了、交到一位新朋友等等,总会很兴奋地想要把它告诉爸爸妈妈,无论爸爸妈妈在做什么事情他们总会毫不犹豫地打断。很多父母认为这没什么,其实这样的态度容易让孩子让成不顾一切打扰别人的习惯,长大以后可能会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在集体中生活。这样的规矩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善解人意。
7.做错事要道歉,并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很多家长心疼孩子,有时候孩子做错事,孩子一哭家长就原谅,长期如此就会让孩子觉得,我犯错也没关系。孩子没有了约束,难免会为所欲为,不受控。在孩子犯错的时候,除了教育他之外,可以要求孩子对自己说一声对不起,如果是爸爸妈妈错怪孩子了,也要向他道歉,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跟孩子一起遵守规矩。
这样的规矩能让孩子学会礼貌待人,诚实地面对,并且有勇气主动承认错误。#谈孩子的教育# #您如何教导孩子# #教育孩子进步的# #如何对孩子好# #聊聊亲子教育# #与孩子相处点滴# #讨论孩子的教育# #孩子教育怎么做# #谈孩子那些事# #家庭教育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