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古今之人,于水之清浊尚知取舍,然世间偏有这般奇景:有人一头扎进臭水沟中,掬起污水痛饮,饮罢却蹙眉甩手,斥那水腥秽刺鼻。这般行径,恰似戏台上的滑稽丑角,演着自相矛盾的闹剧,却浑然不觉满身泥垢早将衣衫浸透。
江南水乡的乌篷船里,曾见渔人撒网。那河塘本是青石桥畔的镜面,倒映着黛瓦飞檐,忽有暗流裹挟着腥臭泥浆奔涌而来。原是上游作坊倾泻的染缸废水,黑如墨汁,泛着油光。渔人却似未见,待网中跃起几尾扑腾的鱼,竟咧嘴憨笑:“管它红烧还是清蒸,总归是荤腥。”岸边浣衣妇捶衣声骤停,望着水中翻起的泡沫暗自摇头。这场景倒应了《诗经》里“泾以渭浊,湜湜其止”的旧典,只是那渔人怕是早忘了,当年泾水混浊时,尚有渭水清流可濯尘垢,而今这条臭水河,连水草都枯黄蜷曲,如何还能捞出人间至味?
城西夜市灯火昏黄处,有乞丐踞坐垃圾箱旁。油污桶内捡出半块发霉馒头,鼠爪痕遍布的饼屑,皆被他视作珍馐。路人掩鼻疾走,他却咂嘴回味:“饱肚不问炊烟香。”忽忆北宋汴京街头,柳永笔下“蚊蚋扑灯宴开时”,多少文人犹嫌市井喧嚣。而今此人蜗居秽物堆,倒把腐食嚼出琼林宴的架势。恰似《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后,屠户丈人前倨后恭,只是那屠户尚知嫌恶腥味,这乞丐却在污浊里修成“的境界”——不是饥不择食,倒是主动将五脏庙改成了茅厕。
城楼之上,自有一批看客。他们裹着蜀锦狐裘,手持湘妃竹骨折扇,远眺市井百态。见卖炭翁满面尘灰,便吟“卖炭得钱何所营”;睹乞儿争食残羹,遂叹“朱门酒肉臭”。可若有人指着他们华服上的虱子斑驳,定要拂袖怒斥“村究安知魏晋风骨”。这些雅士最喜在《世说新语》里挑些“雪夜访戴”的典故,却对眼下真实上演的荒诞剧目装聋作哑。正如元代关汉卿笔下窦娥血溅白练,围观者只当看场烟火,待雪花落尽,又忙着在请愿书上誊抄“青天大老爷”的颂词。
深巷尽头,落魄书生正蘸着墨缸里的浊水研笔。窗棂积灰三寸,砚台裂纹爬满青苔,他仍摇头晃脑吟诵“寒窗苦读十余载”。忽闻隔壁脂粉香气袭来,原是青楼女子隔墙调笑。书生掷笔长叹:“世道不公!”却不知邻家小厮早已拎着马桶从后门溜过,那桶沿残留的污渍,倒比他窗前“程门立雪”的积雪更皎洁几分。此情此景,倒应了《红楼梦》中“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的判词,只是那书生把祖传的端砚换成了腌菜坛子,反倒埋怨起东风不肯送暖。
暮色四合时,臭水沟泛起层层油花。打水的依旧在打水,观景的依旧在观景,研墨的依旧在研墨。忽然想起《论语》中“觚不觚”的叹息——当礼器不再是礼器,当清水沦为腐潭,偏偏有人捧着泥碗高唱“至清无鱼”,倒像是给粪坑题写“幽兰之室”的匾额。可笑这群在阴沟里仰望星空的人,既要把污泥糊上脸庞,又要怪月光不够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