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汉献帝还惨,一心北伐的南明隆武帝,为何被臣民抛弃悲壮而死?

寻梦青年莱 2024-10-04 14:04:25

隆武元年十二月初六,隆武帝让唐、邓二王在福京监国,而后他携皇后曾氏在盛大仪式里离开福州,踏上了御驾亲征之路,开启抗清复仇计划。

他满怀壮志,然而所带的粮饷和兵器都匮乏,于十五日下令让御营和兵部赶紧和郑芝龙商议制造一万副盔甲运至军前,称“用于破敌,万分紧迫”。

虽有命令下达,然而兵饷和器械短时间内难以全部备齐,导致亲征的军队行动变得十分缓慢。

隆武二年正月,军队抵达延津。岂料郑彩因惧怕清兵强大,竟抛下监军张家玉,从新城(今江西黎川)率军逃至永定关,随后“城中兵民皆逃”,唯有张家玉和知县李翔“誓死不走”的败讯传来。

隆武帝仿佛被兜头浇下了一盆凉水,得知消息后顿时怒不可遏。

于是颁令剥夺郑彩的永胜伯爵以及黄钺、赐剑,以此来予以惩戒。此时朝中出现有人向隆武帝提议延迟出关时间,而吏部主事曹元芳却反对这一建议。

呈上奏折恳切期望皇上能够赶快行动起来。

隆武帝这般言道:“朕欲力挽狂澜,拯救这风雨飘摇之江山,奈何局势艰难,险阻重重,真乃前路漫漫,令人忧心忡忡啊。”

朕已然统领军队启程,怎会仅止于建宁?当下催促将士,到时朕自率先前行,驻扎在金衢,再看情况行事!

他因臣下尤其辅臣不能与自己齐心共度艰难时刻而极其失望,对辅臣朱继祚直言时,怒斥大臣们遇事毫无办法还推诿拖延,毫无爱君真心,称其故意延误会坏了国事。

他郑重警告,要是还这样,那三尺律法和祖宗大法都在,他定然不会徇私,必定会坚决实行严惩举措。

当臣下面临关乎生死的危急时刻,就务必要转变那种执迷不悟、浑浑噩噩的状态。

就在这时,江西巡抚徐世荫呈上奏折,恳请迎驾且当面奏事,他很快就予以批准,并回复道:

逆贼依然猖獗,广信地位重要,需尽快安排堵截围剿事宜。朕现暂且停驻建宁,不久就要出关,届时就在建牙之处召见应对。

他即将亲自统领大军朝着那抗击清兵的前线进发了。

在阅览完江南诸位大臣呈上来的奏疏后,他不禁心生感慨,缓缓言道。

再次坚定了出关的决心。那时他深思熟虑后决定离开江西去往湖广,然而饷源匮乏、士兵毫无纪律,这让他极为头疼。

听闻绍宁官兵有“沿途骚扰致民不聊生”这一情况的禀报后,他赶忙下令严禁,并满心沉痛地说道。

朕决定亲自出征,去拯救当下之民,惩戒那残害百姓的贼寇。怎会有掌兵却无纪律,造成这般惨痛伤害的情况?兵额不由天子定,兵数不向本部报,兵饷不经司农出。人肆意妄为且害怕拘束,致使民皆遭难,危及国家。

他明确表示,弘光朝时江北各镇是因残害民众才导致溃败,这发生在眼前的惨痛教训令人唏嘘。

且又言,“如今亲率大军在征途,最痛心的就是这件事”。其宣称除之前的事不再追究外,当下“严格张榜告示,有犯者必定惩处”。

因出征得有充足军饷,这时他只得屡次准许推行加派、捐纳等事来增添兵饷。

他在营救湖广总督丁魁楚等人时表示,自己因兵力不足才延迟出关,还要求他们别被浮言所阻,全力去募兵和筹备军饷。

他期盼能于三月内见到你军队到来。他称届时自己会亲自从江西进入楚地,以此掌控天下全局。他那强烈的出关意愿以及对各督抚的依赖,都明显地表露出来,可惜无人响应!

这着实令他感到深深的痛楚,内心被悲伤所笼罩,无法释怀。

彼时楚抚何腾蛟与江西南赣巡抚杨廷麟都上疏迎隆武帝。三月,隆武帝刚决定要去江西,郑芝龙却极力反对,称“关门力量单薄”,执意请隆武帝回福州。

就在这时,黄道周慷慨就义的讯息传来,隆武帝悲恸大哭而停止上朝,这也让他坚定了排除阻碍带领军队抗击清兵的决心。

他宣称会经汀州前往江西。向来反对御驾亲征的郑芝龙,得知隆武帝真要离开福建,怕自己奸计落空,就再次阻拦,让军民数万人挡道呼喊,称不回就绝天下之望,他也趁机上表请回福京。

隆武帝在当时的舆情之下难以做出决然相悖之举,无奈只好让车驾停留在延平。

尽管前往江西的行动没能实现,然而隆武帝丝毫没有放弃出关的打算,依旧执着于这一计划。

四月初五是他四十五岁生辰,前一天群臣请求为他祝贺生日,可他坚决不允,还言道:

他心中始终惦记着北伐大业,即便郑芝龙煽动舆论多次让他返回福州、停止亲征,他也坚决不答应。

他下达敕谕并让御营内阁向臣民传达表示说:

朕承蒙臣民拥立,立志拯救民众雪耻。逆寇虽猖獗,但能暂且防守以蓄养战力。众臣议论纷纷,实在如同道旁筑舍,他决心排除所有干扰。

面对臣民的畏难惧敌心态,他毅然决然地表示,此后要是有人胆敢请求皇帝返回天兴,或请求退避广东,相关大臣必定会被从重论罪,而他自己必立刻将其斩杀示众!

然而当有人恳请他再次前往建水时,他虽说“进取之心极为坚定和迫切,绝无回去之理”,却又以“农家劳作、应放宽征役”作由头,导致无法行动。

没多久清兵便攻入江西并围困广信,进入五月后更是频繁传来敌寇警报,隆武帝因兵饷皆缺而驻留延平,难以行动。

十六号那天,他向大学士何吾驺传达旨意道:

朕于此处已拖延多日,虽说要兼顾江浙,但实则对江浙无益。不如切实出关。专注做好一件事才是办法。如今仅阅、广、江、楚四省,咽喉一处至关重要,清必争我必守,若不出关,会负祖负民,朕之生死倒是小事。

他在誓师后却因种种原因难以出师,长久地在边境徘徊,对此他深感愧疚,并宣称:“一定在初一那天出发!”

这说的便是农历的六月初一呀。

就这样,安排张调鼎、赵秉桓等人戍守永定关,谢绍芝、周维新等人镇守大安关,黄大扇、郑为虹等人防卫仙霞关。并指示“一定要协调好兵民关系,侦察抵御奸寇。守关兵将,功过同处”,实属无奈之举。

隆武帝很快收到杨廷麟关于赣州“形势危急,援兵多半已溃败消亡”的奏报。随后再次宣称“朕十天左右,必定亲自前往汀州,当面商议策略,定然践行,绝不食言”!

然而他最终还是食言了,十日之期已满,初一也过,他却依旧没有出发。接着各种流言纷纷出现,称他将要驾车回到天兴。

他在得知消息之后,顿时怒火中烧,整个人的情绪变得异常激动,愤怒到了极点。

朕发誓定要进击作战,怎会有后退之理,何人说出这般惑乱人心之话?必须即刻查清将其斩首,以警示其他人!

自然他难以察觉制造流言之人。延平之地狭小且米价昂贵,隆武帝原本就不想久留。到了六月,警报又传来,清兵已至绍兴,鲁监国也已出海离去。他虽急着奔赴抗清前线,却依旧举步维艰。

“兵因无粮而逼迫民众,民众为求生就去投靠贼寇”,这般残酷情形,让他极度痛苦!他言道:“朕着布衣吃素食,向来花费少,所需大量军饷都用于养士与给兵。可内库不多,每每使用就困窘,该如何是好!”

满心皆是深深的愤慨与悲叹。他即便做到了自律且节俭,可最终还是未能改变什么,一切都是徒劳。

隆武政权濒临崩溃,而清兵在浙江战事顺遂连连告捷。其顺利过江后,连克绍兴等地,势不可挡。郑鸿逵得知浙江兵败,竟弃仙霞关裸足而逃,三日到蒲城。

仙霞关的守兵纷纷溃散逃离,局面失控。隆武帝对这关键时刻的临阵脱逃极为震惊,即刻削去郑鸿逵封爵。与此同时,郑芝龙也抛开隆武帝,带兵向安平撤去。

彼时郑芝龙已然暗中投靠了清朝,当看到清兵将要进入福建时,为给自己留后路,他便决心舍弃隆武帝。

他向朝廷呈递奏章言道:

海寇频繁来袭,三关军饷取自于我,而我则取自大海,没有大海就没有家,所以必须出征前往征讨他们。

他直接“拜表即行”,上疏后未等皇命就即刻率兵出发。隆武帝见疏后赶忙亲笔下谕挽留郑芝龙,还表示:“先生稍缓,朕要与先生一同。”

太监接到敕令后赶忙急匆匆追到了河边,然而此时郑已经驾驶着帆船迅速远去,离开了延平。

当险象不断涌现之时,隆武帝竟转而欣喜,只因皇子诞生了,不过或许是生育太迟的缘由,这皇子生来便有兔唇。

即便这样,四十五岁的隆武帝依旧满心欢喜。群臣也同皇帝一起欢乐,纷纷呈上贺表,表中有那样的句子,让隆武帝生出一种莫名的深沉感慨与惆怅。

掌权者中竟无人论及军事。“满朝上下仿若沉醉如梦一般”,御史钱邦心呈上奏疏言道。

元子出生之时,恰是浙东刚被攻破之际,臣觉得此时应是举朝上下同仇敌忾、奋发图强之刻,并非赐予恩泽、封爵赏赐的时机。

并且他明确指出爵赏过于泛滥,“这并非是重视名器、激励有功之人的做法”。然而,对于这正确却逆耳的言论,隆武帝在这时竟毫无反应。

那时有个叫钱澄之的“局外人”,曾作诗慨叹闽浙的纷扰、鲁监国的败走以及隆武帝生子这些事。

后半部分这样咏颂道:

闽中曾以越为屏障,现今越破闽亦险。过往争斗无需提,国家有失实可悲。昨夜中宫生元子,通侯之印何其多?边疆乃中兴关键,恩泽泛滥如烂羊。唇亡齿寒应忌讳,可曾闻元子诞生辱先亡。

此刻巧妙地把生理和政治方面的缺失感融合进行咏叹,将隆武帝在政治上举措不当及悲凉境遇尽显无遗。

金堡诚挚而又急切地上疏进言,表示……

因兵饷匮乏而无奈,隆武帝没了依靠顿时慌了神,迟疑着不知所措,最终陷入无计可施之境。群臣见此大势,暗中通敌之人与日俱增。

十五日散朝之际,隆武帝让内臣捧着一个匣子出来,匣子上面覆盖着黄帕,放置在了御座的前面。

隆武帝满含深情地向着诸位大臣言辞恳切地说道。

朕本无意君临天下,却受诸臣辅佐登位。朕生活简朴,日夜操劳,哪有君上之乐?只为祖宗与百姓,唯恐有负。现诸臣非初意,有关中迎降书二百余封,朕不究姓名,已当众焚毁,班内诸臣或有,朕皆不问,望改过或守初心。

群臣通敌且迎敌,致使隆武朝毫无建树且走向末路,隆武帝对这痛心却无奈的状况宽容大度,妄图做最后争取,却只是一场空。

八月十一日那天,已然通敌叛国的郑芝龙,将闽浙一带各关口的兵力全部撤走,致使各关口呈现出无一守兵的状况。

清兵大规模地经由仙霞岭以及各个山口要隘突进,兵分多路迅猛地直入福建,而后又集结兵力朝着延平、福州汹汹而来。

二十一日,隆武帝获仙霞关失守且清兵将至的消息,他不再犹豫,即刻整理行装,与皇后带着宫眷匆忙离开延平,经汀州逃往江西。

就在这时,那所谓的“御营”已然全部离散开来,不见往昔的半点踪影。

仅有辅臣何吾驺、朱继祚、黄鸣俊等几人随行。身在外地的路振飞听闻后追之不及。那嗜书如命的隆武帝在这生死时刻,于艰难军旅途中,竟还带着十车书,导致行动很迟缓。

此时清兵抵达剑津的消息传到顺昌,隆武帝极为惊恐匆忙启程,可在二十七日到汀州后竟松了口气,还“曝龙凤衣”,且“停跸一日”。

次日清晨,忽然有飞骑急匆匆赶来叩响城门,自称是护驾的兵马,守城士兵开门让其进入,这才知晓竟是北兵,原来清兵已然追上来了。

毫无防备的隆武帝和曾后在汀州府堂突然遭遇不测,双双被害。

他那历经诸多磨难的一生就此终结,与此同时,南明隆武朝也走到了尽头。

在那时,关于隆武帝之生死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传闻,且相关记载也不尽相同。

据说,清兵猛然抵达汀州府衙之际,“从官瞬间四处奔逃散去,以至于完全不知皇上在何处”。这便是所谓的下落不明的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是,“敌人进入宫殿后,看见一个身穿黄衣之人,便将其射杀,大概是有卫士面貌与之相似,从而代替他死了”。

有说法称代死者是张致远,且隆武帝其实未死,从亡之臣有赖垓、熊纬。郑生成驻兵鼓浪屿时曾询问诸臣,得知隆武帝在五指山为僧,不过也有人对其真假极力辩驳,此即为人代死说。

有人称隆武帝和曾后一同被擒,在前往九龙潭途中,曾后趁人没注意“投水自尽”,隆武帝则在福州遇害。

隆武帝的曾后可不是寻常女子,她与隆武帝意气相投,自 19 岁嫁给他后,便一直长久地与其同甘共苦。

隆武帝并不以为意,依旧如故,他与那人相互信任,彼此激励,保持儒雅,磨炼气节,最终一同为国捐躯。

在南明诸帝那混乱不堪的史册中,铸就了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篇章。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