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如何看待中国改革开放?心态百转的背后,有何博弈与不得已?

逸屹川 2024-12-18 16:38:38

朝鲜反复横跳,对待我国改革开放的态度频繁发生变化,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考虑?

2008年11月,朝鲜《劳动新闻》刊登了一篇题为《帝国主义者阴险的“改革”、“开放”圈套》的社论,批评那些“训示”朝鲜应该“改革开放”的国家,声称:“这就是一种强盗行径”。

两年后,朝鲜时任最高领导人金正日接连两次访问中国,面对中方“愿意向朝鲜介绍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经验”的好意,金正日当众表示:“中国取得迅速发展,处处焕发生机,我是这一历史进程的见证者。”

短短两年时间,朝鲜就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态度发生了180度旋转,而这恰恰是中国实行“改开”40余年间,朝鲜心路历程的一道缩影。

这不禁令我们感到好奇,为什么朝鲜会对中国“改开”如此纠结?面对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未来的朝鲜又是否也会选择改革开放的这条路呢?

从“看不惯”开始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并且与第一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

然而,鲜有人知道,在中国最开始决定改革开放的时候,也曾遭受了不少的质疑声,而在这当中,国际上最看不惯中国“改开”的,便是朝鲜。

在中国改开初期,朝鲜曾不止一次公开对中国进行批评,甚至还将中国提出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市场经济、为了发展生产力,应该积极接受市场经济”的实用主义论断形容为“修正主义”,谴责中国“叛变”了社会主义国家。

所以,不难看出,在这一时期,朝鲜对待中国改开的态度是十分“敌视”的。

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最为关键的是因为朝鲜自身是当时的国际环境里的受益者。

在苏联时期,为了整合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源,抗衡西方世界对东欧的经济入侵,苏联提出了名为“经互会”的经济体制。

在这一体制之下,朝鲜不仅得到了苏联和东欧国家大量援助,并且还因为苏联的“特别关照”,从经互会的分工中取得了极为优势的地位,简直赚得盆满钵满。

1975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朝鲜经济形势放眼全世界都名列前茅,人均GDP一度超过了1000美元,要知道同时期的韩国只有597美元,中国仅有745美元。

正所谓“取人钱财,忠人之事”,在苏联主导的体制中受益的朝鲜,自然会看不惯选择另辟蹊径的中国。

再加上当时中苏关系一度十分紧张,为了讨好苏联,朝鲜好不容易找到机会,肯定要“抹黑”中国。

因此,才会出现朝鲜公开指责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幕。

但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彼时的朝鲜一定不会想到,就在短短几年之后,它就会“自己打自己的脸”。

当“时代红利”褪去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十余年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的经济情况已经焕然一新。

而与之相对的,苏东剧变却使得朝鲜的经济发展陷入了困境。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考虑到朝鲜半岛的稳定对我国北方安全的重要性,当时的中国领导层基于对时局的判断,主动劝说朝鲜进行改革开放。

然而,朝鲜方面却对中国的好意并不领情,反而打出以“自立民族经济”为口号的“朝鲜式社会主义”,坚持要走“自主路线”。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这一时期,朝鲜口头上仍然对中国的改开十分抗拒,但从实际行动来看,已经从最开始的“完全敌视”转变为“好奇”。

例如,在1984年,朝鲜就以培养出口产业为由,制定了“合营法”,这被外界普遍视为朝鲜首次对“改革”的试探。

除此之外,在新年致辞中,金日成还公开表示:“我国对外关系大幅扩大,经济规模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目前的情况要求我们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

抛开那些夸张的形容不谈,从金日成的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彼时的朝鲜显然已经有“开放”的想法。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朝鲜有意改革开放,为什么后来又没有付诸实际呢?

其实,这一切都与一件大事的发生有关,那就是:苏联解体。

1989年,戈尔巴乔夫当选苏联最高领导人,在认识到苏联体制存在的巨大缺陷后,其果断开始全面“改革”,但结果却加速了苏联的灭亡。

所以,当看到苏联的失败后,朝鲜领导层立马打消了全面改革的意志。

不过,基于自身严峻的经济形势依然客观存在,再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成功,朝鲜终于还是下定决心采取有限的开放。

而在这一时期,朝鲜对中国改开的态度也从“好奇”变为了“推崇”、“学习”。

1991年12月,朝鲜正式宣布设立“罗津—先锋”经济自由贸易区,其经营模式基本全部参考中国的深圳经济特区。

等到金正日接班,成为朝鲜第二代领导人以后,这种“开放”的脚步更是进一步加大。

例如,1998年启动金刚山计划,2002年宣布建立新义州特区,2007年10月与韩国“破天荒”般的展开合作,达成的“海州特区协议”等等,都证明着金正日的锐意进取。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2001年1月,金正日在访问上海浦东的时候,首次用“开天辟地”一词来形容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

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的改开就像朝鲜的“老师”,朝鲜所走的改开路线,大部分都是套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这使得朝鲜能够平稳的避开因改开可能会出现的诸多问题。

所以,在金正日的影响之下,这也是朝鲜国内对“中国改开”一词最友好的一段时期,一度让人们以为朝鲜会沿着中国的路线,很快实现全面改开。

但,好景不长,就在外界越来越看好朝鲜的时候,朝鲜又一次“掉了链子”。

反复横跳的真相

2008年年底,朝鲜《劳动新闻》公开对“改革开放”开炮,斥责外界对朝鲜可能“改革开放”的一切猜测,并声称这是“帝国主义及其追随者企图搞垮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阴谋”,朝鲜应该对此提高警惕。

一年前朝鲜还在积极实施“开放”策略,一年后就突然翻脸,否认“开放”取得的成果,态度变化之快,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那么,朝鲜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对此,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两个相关的细节非常值得注意。

首先,根据朝鲜官方的公布的信息,在这一时期朝鲜所做出的一切新举措,都是由朝鲜国防委员会领导和发动的,而非朝鲜内阁。

而在2009年,朝鲜曾修改宪法,规定国防委员会是“国家主权和最高国防领导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和贯彻先军革命路线的国家重要政策”等,并未谈及经济民生的内容。

简而言之,在这一规定下,朝鲜国防委员会的任务应该是推行先军政治,而推动经济民生发展的任务,应该是由朝鲜内阁负责的。

基于这个原则,那么朝鲜这一时期推行的一系列新举措的目的就呼之欲出了,即:服务推行“先军政治”。

“先军政治”是朝鲜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赋予军队特权的一种制度,其本身是存在着明显的优点和缺点的。

所以在朝鲜摆脱最困难的时期,走出苦难行军之后,“先军政治”已经被很少提及。

那么,为什么在这个关键时刻,朝鲜又突然把“先军政治”拿出来,甚至还添入宪法加以强调呢?

这里就涉及到了第二个细节: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的身体。

从2008年开始,就有媒体曝出金正日健康“欠恙”的消息,虽然朝鲜官方并未予以承认,但有不少相关人士都对这一信息进行了证实。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当时就有预测认为,朝鲜或将因此暂停一切开放,致力于维持体制,许多专家纷纷直言:朝鲜很难在金正日时期走向全面改革开放。

事实证明,这一切并不是空穴来风,至少在2008和2009这两年的时间里,朝鲜的政策都趋于保守,这显然与此前锐意进取的金正日大相径庭。

不过,时间来到2010年前后,朝鲜的态度又再次发生了变化。

在这一年,金正日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连续两次访问中国,期间不止一次的对中国改革开放再次给予高度评价。

而此前言辞激烈的朝鲜《劳动新闻》,也发文盛赞中国经济发展。

显然,在经历了短暂的低谷后,朝鲜又一次对中国改开提起了兴趣。

至于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朝鲜解决了其他的麻烦。

2011年12月17日,金正日与世长辞,金正恩成为了朝鲜第三代领导人。

在纪念金日成百年诞辰的大阅兵仪式上,金正恩一改其父金正日不在群众集会上讲话的习惯,发表公开演讲,态度尽显“开放”,引得外界惊奇不已。

而这,还仅仅只是开始。

在金正恩接班以后,朝鲜《劳动新闻》一改往日画风,开始大肆刊登经济新闻,这在前两任领导人时期是极为罕见的情况。

除此之外,金正日还在干部会议上公开表示:“对我来说,大米比子弹更珍贵”。

要知道其父金正日可是曾经说过:“没有糖果可以活下去,没有子弹就不能生存”这样名言的,这两句话放在一起,难免让人感觉有些“针锋相对”的味道。

2019年7月,朝鲜正式从宪法中删除先军思想的有关内容。

自此,朝鲜的两个时代彻底划出了分界线。

而在这一时期,朝鲜继续保持了对中国改开的推崇,并且还积极采取措施,学习中国的经验,甚至金正恩本人还与美国总统特朗普,韩国时任领导人文在寅实现了历史性会面。

这使得人们又一次认为,朝鲜即将全面改革开放了。

然而,伴随着美国和韩国领导人的换届,这一切再次烟消云散了。

如今,美韩两国频繁的军事演习使得朝鲜不得不做出对等的回应,生存的威胁使得朝鲜又一次放弃了改开的想法。

不过,与此前不同的是,今天的朝鲜并没有因为时局而否认“改开”,显然如果有得选,朝鲜是想要发展经济的。

但,话又说回来了,这一切的前提终究是得有得选。

其实从朝鲜这几十年对改开态度的变化就不难看出,朝鲜的经济与政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换而言之,对于朝鲜来说,其经济发展是要服务于政治的,只有当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的时候,经济发展才有可谈性。

这是朝鲜特殊位置所决定,朝鲜很多时候没得选、也不能选。

但正如最开始,中国愿意将改开经验分享给朝鲜一样,只要朝鲜能够“开放”,一切都有机会,纵使美西方联合封锁,但谁又说世界上只有一条路呢?

0 阅读:0

逸屹川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