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从毛主席迈开步子,一头扎进革命的洪流那会儿,他就跟自个儿的性命说了拜拜,全不当回事儿。可说来也怪,每当风口浪尖上,嘿,总有人像是掐着点儿似的冒出来,给咱毛主席解难脱困,化险为夷。
1924年的时候,毛泽东在党内遇到了不少绊子,年底的时候,他干脆给自己放了个假,美其名曰“辞职”,实际上啊,他是回了老家湖南韶山养病去了。
嘿,你猜怎么着?这回他回老家一趟,差点儿就没能把命给带回来,就在这养育他的老地方,真是让人捏把汗呐!谁承想会这样呢?
老毛带着媳妇杨开慧回了老家,俩人一合计,就在韶山整了个中共支部。他们走街串巷,鼓动乡亲们参加革命,一块儿闹革命去!
老百姓里头识字的没几个,于是乎,毛泽东和杨开慧琢磨着开了所农民夜校。他们俩啊,白天忙活着,晚上就当起了教书先生,一边教大伙儿认字,一边悄悄给大伙儿灌输马克思主义那点子新鲜事儿。
嘿,您知道吗,那会儿毛岸英才2岁大,毛岸青更小,刚满1岁,俩小家伙没法子,只能被送到亲戚家里头,让人家帮着照看。
可您瞧瞧,这日子啊,并不像面上那般风轻云淡,岁月悠悠地过着好光景。实则呢,里头藏着不少门道,压根儿不是一眼望穿的宁静祥和。咱得拨开那层表面的轻纱,才瞧得见里头的波折与折腾。说起来,这生活就像是个调皮的孩子,面上笑嘻嘻,背后藏着的小九九可多了去了。可不是嘛,谁心里还没点自个儿的小九九呢?总而言之,这日子啊,它不走寻常路,非得让您在平静的水面下,自个儿翻腾出点浪花来,才肯罢休。所以啊,咱们也别被那表面的岁月静好给迷惑了,得睁大眼睛,好好瞧瞧这日子的真面目。
嘿,您知道吗?韶山那会儿有个响当当的大地主,人名挺有意思,叫成胥生。这家伙,要说他的拿手绝活,那就是“挤兑老百姓”的高手。
要是赶上年景不错,农民交了租子,再抠巴点种子留着明儿个种,好歹还能混个肚儿圆。可您猜怎么着?1924年那会儿,韶山遭了大水,庄稼全给泡汤了,到了秋收,眼瞅着地里跟被扫帚扫过似的,一粒粮食没见着。
哎,您知道吗?1925年夏天,韶山那地界儿,水灾刚走,旱灾又跟着屁股后头来了。这一回,可不光是平头百姓挠头,就连那些个平时趾高气扬的地主老爷,家里头也紧巴得跟啥似的,米缸见底儿,做饭都难呐!
成胥生这家伙,瞅准时机,把本就如天价的大米往家里头使劲堆。他心里头盘算着,等米价噌噌往上涨的时候,再一股脑儿卖出去,那银子还不是哗哗地流进口袋?嘿,您还别说,他还真打听到湘潭那边儿灾情更凶,米价比这儿还离谱。这下可好,他二话不说,连夜招呼人手,把囤的米一股脑儿全拉到了湘潭,乒乒乓乓一卖,嘿,那钱袋子鼓得跟充了气似的,满得都快溢出来了!
韶山的乡亲们揣着铜钱和装满米的布袋,兴冲冲往成家米铺奔,想着买点米回家下锅。嘿,你猜怎么着?那米铺的伙计,跟斗鸡似的,又打又骂,愣是把大伙儿往外轰。这下可好,老百姓没法子了,为了混口吃的,只得满山遍野挖树根,剥树皮,有的狠了心,连自家的孩子都得舍出去,更有的干脆离了乡,背着个破碗,四处去讨饭。
瞧这情形,毛泽东心里有了盘算,他找上了咱们韶山地界儿上一位响当当的人物——韶山五杰里的庞叔侃大哥。嘿,这位庞大哥,那可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毛泽东就盼着他能出面,跟那成胥生聊聊,看看能不能把这米价给平平,别让老百姓吃亏嘛。
哎哟喂,庞叔侃领着毛泽东那会儿,兴冲冲地就往成胥生那儿赶。可您猜怎么着?一到地儿,嘿,成胥生家门口站了一溜儿护卫,个个腰里别着枪,跟门神似的,愣是不让迈进一步,成家大院那是铁桶一般,滴水不漏啊!
瞧这架势,庞叔侃心里直痒痒,想硬往里闯,心里琢磨着,谅他们也不敢大白天的动枪。可毛泽东心里有数,这时候就算闯进去也是白搭,成胥生准保还是那句老话,说自个儿手里一粒米也没有。于是乎,他一把拉住庞叔侃,嘿嘿一笑,说:“别急,咱已经有辙了。”
庞叔侃和毛泽东打算进成家大院的事儿,让成胥生心里直犯嘀咕。他琢磨着,这事儿可不能拖,万一出啥岔子就不好了。于是,他决定连夜动手,把家里仓库里的存粮往外搬,打算早点儿卖掉,图个安心。
然而,成胥生万万没想到,毛泽东之前的那些举动,其实只是在试探和摸索罢了。
那天晚上,成胥生那帮小子正忙活着,一袋袋粮食往船上扛,跟不要命似的。就在这时,毛泽东一发话,好家伙,几百号农民扛着自家的锄头,跟脚底下装了弹簧似的,嗖嗖地就往码头奔。
成家那帮小子一见老百姓靠近,嗖的一下,朝天开了两枪,心想这一下能把大伙儿吓跑。嘿,你猜怎么着?老百姓愣是一个没动,跟钉子似的钉在地上。这时候,成家那些喽啰瞅见大伙儿手里都攥着锄头,心里头那个慌啊,跟猫见了老鼠似的,腿都软了。
咱们就图个实惠,卖点便宜大米就成!
老百姓的心思啊,其实挺朴实的:你给咱定个公道的价儿,咱就买,一粒米也不会亏待你,放心好了。你说是吧,咱老百姓讲究的就是个实在。价格合适,咱就掏腰包,绝不占你半点儿便宜,一粒大米都得算得清清楚楚的。咱们心里头有杆秤,知道啥是买卖公平,不会白拿你一针一线,更不会白吃你一粒米。就这么简单,咱也不跟你绕弯子,你实惠,咱也实惠,大家伙儿心里都敞亮着呢!
大伙儿这么一闹腾,成胥生可算是给惊动了。他心里头明镜似的,晓得自个儿跟老百姓扯谎,说没米那档子事儿,这回是捂不住了。再说了,瞧今晚这阵仗,人多势众的,他们哪能轻易饶了他呢!
到头来,胥生也只好憋着气,勉强点头答应了按平价卖米这事儿。不过呢,他心里头可算是把毛泽东给记牢了,印象深得很。
没过多大会儿,成胥生就一溜烟地把毛泽东的事儿告到了湖南那大军阀赵恒锡的跟前。
赵恒锡,那可是地主豪绅们的贴心人儿,平日里没少收着成胥生的好处。这一回,他大手一挥,就定下了抓捕毛泽东的命令,跟玩儿似的。
成胥生跟毛泽东有过交集,心里头明镜似的,知道那家伙既勇猛又狡猾,可不是个省油的灯,要想逮住他,难喽!可赵恒锡呢,跟个大将军似的,手一挥,豪气干云地说:
这事儿还不简单?逮住了那抓捕领,你直接把他就地摆平了不就得了!甭管那么多,抓住就办,利索着呢!
成胥生接了命令,带着赵恒锡给的一帮子兵马,雄赳赳气昂昂地奔韶山去了。这家伙吧,一点也不知道藏着掖着,一路上闹腾得跟过年放鞭炮似的,刚一脚踏进韶山的地界,立马就被当地的乡亲们给盯上了。
有个老乡悄悄溜到毛泽东跟前,一脸急色地说:“嘿,老毛,那姓成的家伙正领着兵马往这儿赶呢,说是要逮你,咱得麻溜儿开溜啊!”
嘿,您猜怎么着?毛泽东那会儿刚迈开步子没溜达多远,抬眼一瞧,嘿,不远处成胥生那小子正领着一帮子兵晃悠呢。得嘞,毛泽东心里头咯噔一下,立马来了个急转身,嗖的一下子钻进了旁边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沟里,藏得那叫一个严实。
眼瞅着对方一步步逼近,眼瞅着就要窜到山坳口那儿了。就在这火烧眉毛的节骨眼儿上,毛泽东不慌不忙地环顾了一圈四周。
嘿,他脑瓜子一转,眼前一亮!瞧那边,不就矗着一座小屋嘛,可不就是那家伙的窝儿?
【大有来头的穷木匠】
就在这片地界儿上,住着那么一位,乃是毛主席的铁哥们儿张有成。您别说,这俩人打小就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张有成啊,那可是毛主席的发小,关系铁得很,跟亲兄弟没两样。
张有成啊,他住在韶山那疙瘩的乡下,可人家不靠种地糊口,全凭一手祖上传下来的木匠活儿吃饭。要说这老张的手艺,嘿,那叫一个绝!在当地,那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小有名声哩。
嘿,你猜怎么着?张家跟毛泽东他外婆那家子,近得就跟邻居似的。毛妈妈一回娘家串门儿,准得带上小毛泽东。就这么着,咱年幼的毛主席,跟那张有成,一个比他大了整整七岁的家伙,就这么不打不相识了。这事儿,说来也挺有意思的。
毛泽东小时候啊,那张有成一眼瞅见文家来了位小白脸儿,文文静静的,跟个小少爷似的,心里头那个痒痒啊,就想逗逗他。这一逗不要紧,后来俩人还成了搭档,一块儿干了不少捣蛋的勾当。
由于关系铁得很,那会儿毛泽东老爱管张有成叫“老张大哥”,又叫他弟弟张四维“小张老四”。说起来也逗,就这么亲切地叫着,俩人的情谊更深了。
可您瞧,俩小子一晃眼就窜高了,张有为接过了老张家的木匠担子,咔嚓咔嚓地干起了活儿,还娶妻生子,把家给撑起来了。那边儿,毛泽东呢,一脚踏进了学问和革命的洪流里,忙得不可开交。这么一来二去,俩人竟有十年光景没碰过头了。
嘿,你可知道,毛主席啊,老爱跟他的同学战友们念叨张有成这位老兄。他还时不时回想起小时候那段日子,张一哥,那可是个能人,领着他满村跑,逗猫惹狗,上天逮鸟,下水摸鱼,乐子多了去了。
嘿,您猜怎么着?就因为这档子事儿,到了这要命的关键时刻,他二话不说,撒腿就往张有成那儿狂奔。心里头那股子劲儿,比谁都冲,就跟不要命似的,直奔张有成家门而去。
老张,张有成,正埋头在工具房里,跟木头较着劲,刨得那叫一个起劲。忽听门外有人扯开嗓子喊他,那声音透着股子急劲儿。老张搁下家伙什儿,一抹汗,开门往外一瞅,嘿,门口站着位老兄,脸盘儿瞅着挺眼熟,可老张左瞧右看,愣是没从脑袋里捞出这人的名儿来。
毛泽东走上前,亲切地握住对方的手,笑道:“张一哥,您还记得我吗?我是毛润之啊,咱们可是好久不见了!”
那会儿,毛主席也就三十郎当岁,脸蛋上还挂着点儿孩子气。张有成瞅了一眼,嘿,立马就认出了这位儿时的玩伴。
哎哟,这不是润之嘛!可真是久违了,打从上次见面算起,得有十多个年头了吧?
毛泽东瞅了眼窗外,心里头明镜似的,成胥生他们眼看就要踩门槛了,这叙旧的事儿啊,得先搁一边。得嘞,干脆利索点,跟张有成来个简短版的故事大会,把事情前因后果一股脑儿倒出来。
张有成一听,心里头咯噔一下,知道这事儿可不小。他慌忙把门一关,拽着毛泽东就往里屋的工房拽。
哎,润之兄,照你这么说,那帮家伙没准儿很快就摸到咱这村儿来了。你这一路晃悠过来,没撞上啥多嘴多舌的眼珠子吧?
“得嘞,啥也没有!”
张有成心里头一松快,打旁边筐里捞出了他那把平日里对付木头的家伙什儿,摆出一副要给毛泽东修整修整头顶上的“风景”的架势来。
哎哟喂,事儿急了,要想把他们蒙得团团转,一哥我估摸着得对你下狠手——把你的脑袋剃得溜光,再换身行头,咋样?
毛主席心里跟明镜似的,张有成那点小九九,他能不清楚?于是,他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嘿嘿,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这俩人儿一搭一档,没一会儿工夫,毛泽东那原本乌黑发亮的头顶就光溜溜的啦。
张有成心血来潮,打算把头发烧掉算事儿,接着他一溜烟儿窜进自个儿屋里,翻出一件平时下地干活的老旧衣裳,二话不说就往毛泽东身上一套。嘿,您说巧不巧,俩人身材跟孪生兄弟似的,那衣服穿上去,竟然还挺板正!
刚把啥都摆弄妥当,张有成便悠悠达达晃到了院子里,一边像模像样地摆弄着那些木头,一边还竖着耳朵听外头的动静呢。毛泽东也抄起家伙,装模作样地干起木工活来,坐到了张有成平时坐的那个老位子上。
没一会儿工夫,院子里头就闹腾开了,毛泽东那耳朵跟兔子似的,直愣愣地竖着,仔细琢磨着外头的动静。
嘿,哥们儿,你溜达的时候,瞅见没,附近有没有那么一个高个子的大老爷们儿?
张有成琢磨着说:“嘿,我好像瞅见那家伙了,他是不是披着一件跟湖水似的蓝长褂子?”
哎,这家伙,溜达到哪儿去了呢?
张有成随手一比划,“喏,他溜达到那边去了,那条道儿直愣愣地通向湘乡呢!”
军阀兵一听,立马给了张有成一个大嘴巴子,笑道:“嘿,你小子咋不伸手拦一拦呢?”
瞧见对方那凶巴巴的模样,张有成吓得脖子一缩,脸上直泛怵色,咧嘴说道:“我好好地抓他干啥呀,我不过是个平头百姓嘛!”
嘿,你瞧瞧,你这不是瞎折腾嘛!“你心里有没有点数,你那儿可放跑了一个共产党!”对方不耐烦地嘀咕着,显然不想再啰嗦这些个废话了。
张有成耷拉着脑袋,小声嘟囔:“他脸上又没贴着‘共产党’的标签,我咋能晓得他啥来头?长官,我就是个手艺人,做木匠活的,知道的那些个事儿,我都一股脑儿倒出来了……”
大伙儿瞧着张有成那副窝囊样儿,心里头直犯嘀咕,也不想再跟他啰嗦半句。临走时,他们拍了拍张有成的肩膀,半开玩笑地说:“得嘞,下回长点心眼儿,瞅见共产党的人影儿,赶紧给我们通风报信,好处少不了你的!”
得嘞,咱们几个,就跟着张有成那哥们儿指的路,溜达出村子,直奔湘乡而去。就这么简单明了,不拐弯抹角,走起!
眼瞅着他们的身影一点点儿在眼前没了影儿,张有成这才拍了拍胸口,暗自松了口气。可心里头明白,这麻烦事儿还没完呢。虽说毛主席已经打扮了一番,不易被人认出来,但咱还得琢磨琢磨,怎么把他老人家安全地送出去才是正道。
而后头,张有成那小子机灵得很,他又去找了毛主席的表哥,还有“韶山五杰”里的毛福胜、毛福轩几位老兄。他们一合计,干脆给毛主席装扮成个走街串巷的郎中,就这么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他给送出去了,事儿办得那叫一个漂亮!
嘿,您知道吗?打那以后,张有成跟他那从小一块儿光屁股长大的玩伴儿,又没了交集。这一别,直到咱们国家建了国,俩人才算又瞅见了面儿。
【时隔20多年的再次会面】
张有成跟毛泽东大哥,那是一九五一年又碰头了。你说这俩人,缘分不浅呐!张有成那会儿,又跟咱们的伟大领袖坐到一块儿了。没有啥花里胡哨的排场,就是实实在在的,俩人聊上了。一九五一年,时间记得清清楚楚,不是前年也不是后年,就是那会儿,俩人又见了面。这会面,简单又亲切,就像老街坊串门儿似的。张有成心里头那个激动啊,跟主席聊天,那可不是天天能有的事儿。俩人一块儿说说笑笑,那场面,温馨得很!总之啊,张有成和毛泽东,一九五一年那会儿,又聚到一块儿了,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实在。
那会儿,张有成因为长年累月的忙活,愣是把自己折腾成了个头发花白的小老头儿。一听说毛泽东当上了主席,他心里头那个乐呵,整天就盼着哪天能跑到北京,再瞅一眼毛主席的真容。
那日,在中南海的地界上,毛泽东一眼瞅见张有成,跟二十多年前一个样儿,伸手就攥住了老张的手,笑着说道:“哎哟喂,张老兄,这一晃可真是老鼻子日子没见啦!想当年,要不是你搭把手,我这条命可就交代喽!”
晚饭时分,毛主席索性把李敏和李讷这两个小丫头也叫到饭桌旁,让姐妹俩管张有成叫“张叔叔”,显得格外亲切。
毛主席心里明镜似的,知道张有成这辈子没啥别的嗜好,就爱那一口小酒,于是,他特地吩咐宴席上得备上几壶好酒,让老张喝个痛快。
张有成要走那会儿,毛主席心眼儿好,愣是从自个儿腰包里掏钱,给他置办了一箱子白酒,还有一套暖暖和和的新冬装。说是让他路上喝着小酒,身上也暖和,别冻着。
跟那些一听说毛泽东当了主席,就琢磨着怎么往自己兜里捞好处的人比起来,张有成这家伙可真是个实诚人。他啊,心里头有杆秤,一直稳得住,从没想着朝毛主席伸手要点啥。
要说这家伙吧,他也就那么点儿小心思,1952年的时候,他给毛主席写了封信,里头直嚷嚷着自己“馋酒馋得慌,愣是一滴都沾不上”。
哎哟喂,您知道吗,那年头韶山又遭了饥荒,粮食紧巴巴的,跟漏斗里的沙子似的,越来越少。官府一看这架势,干脆下了道命令:“禁酒!”想靠这个省点粮食。可您瞧瞧张有成那家伙,肚子里头藏了个酒虫子,不喝酒?那简直是要了他的亲命啊!您说,这一顿没酒的日子,他咋熬得过去?
嘿,您猜怎么着?他头一遭,也是就那么一回,使上了他的“特别权利”,拿起笔来给毛主席写了封信,那可不是普通的信,是去“诉苦”的。
张有成心里头琢磨着,这回可算能痛痛快快地喝上几盅了,谁承想,到头来这美梦还是泡了汤。
毛主席给张有成回了封信,一开头就先谢了人家来信,说这下子可让他知晓了湖南乡下老百姓的日子咋样了。接着,他实话实说,文家眼下也因为缺粮,正饿着肚子呢。政府为啥禁酒?还不是想把粮食匀给那些急需的老少爷们。不过,大伙儿别急,国家正琢磨着救灾的法子,估摸着到了秋天,这禁酒令啊,就该撤啦!
主席那话说得透亮儿极了,眼瞅着湖南这块儿地界儿,衣裳不够穿,粮食不够嚼,我哪儿能仗着点儿小权儿,就去填张有成那酒虫子的坑呢!自个儿馋酒也得看看时候,不是?
嘿,你猜怎么着?张有成一看那信,乐呵得跟朵花似的。为啥?毛主席拍板了,说再等上一个月,一到秋高气爽那会儿,禁酒令就算掀篇儿了!
嘿,你猜怎么着?毛和张那俩哥们儿,压根儿就没琢磨到,这禁令一解除,那美酒啊,他却是无福消受了。他们俩满心以为,禁令一松,就能痛痛快快地喝上几口,哪成想,这酒啊,跟他俩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愣是一滴也没沾着嘴边儿。你说这事儿,是不是挺逗的?禁令还在的时候,馋得他俩直流口水,天天盼着解禁那一天。结果解禁了,人却不在了,这酒啊,就像是专门跟他们作对似的,愣是不让他们尝上一口。所以说啊,人生真是无常,有时候你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好事儿,到头来可能只是一场空欢喜。就像毛和张,盼了那么久的酒,到最后,也只能是留个念想了。
接到毛主席那封信后,没过几天,张有成竟然就病倒了,再也起不来了。到了那年冬天,他在家里头,安安静静地走了。
张有成那身子骨儿一不留神就闹起病来,可他心里还老惦记着那口小酒。大夫呢,是左叮咛右嘱咐,说啥也不让他再沾一滴。可你瞧,到了快闭眼那会儿,他心里头那个不痛快啊,就因为没能美美地喝上一顿酒,这事儿成了他临终前头一件放不下的事儿,你说这叫啥事儿嘛!
等毛泽东那老哥们儿过世的消息传到耳朵里,嘿,都已经是翻过一页日历的事儿喽。
那天,毛主席心里头可不是个滋味儿。说不定他心里正嘀咕呢,当时咋就没让那位救命的大哥喝上一盅,现在想想,还真是有点儿后悔。可话说回来,他更明白,自个儿是一国之主啊,不能因为和老朋友交情深,就给他搞啥“特殊照顾”,把老百姓的事儿晾在一边。这事儿,他得拎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