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万辆燃油车产能,眼瞅着就要变成一堆废铁,这烫手的山芋,谁敢接?
2025年4月8日,朋友圈里炸开了锅。
广汽菲克长沙工厂,那个曾经一年能下线十几万辆Jeep的“明星工厂”,居然第五次流拍了!
想想当年,那可是多少人心中的梦想,现在呢?
挂牌价一降再降,从最初的23亿跌到13.5亿,愣是没人敢接手。
我有个朋友老王,以前就在那厂里干过,跟我说,现在那厂区里,草都长得比人还高,涂装车间的机械臂,锈得跟刚从土里刨出来似的。
听得我心里直发毛,这哪是工厂,简直就是工业时代的“鬼屋”!
但这事儿,可不是广汽菲克一家的悲剧。
整个汽车圈子里,像这样的“僵尸工厂”,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3000万辆燃油车的产能,就这么空着,你说,这算不算资源浪费?
沿着长江溜达一圈,你会发现,这样的场景简直就是“批发价”。
北京现代重庆工厂的大屏幕上,那价格,简直就是“跳楼大甩卖”,从36.8亿一路狂降到16.2亿,这价格,连当初建厂成本的一半都不到。
还有沈阳那边,上汽通用北盛工厂的工人们,刚领完最后一个月的工资,车间里没装完的别克GL8,车窗上结着厚厚的冰碴子。
这画面,简直就是“寒冬腊月”的真实写照。
根据数据来看,那些跨国车企在中国的工厂,现在平均只有56%的机器还在“挣扎”,剩下1000多万辆的产能,就这么“躺平”了。
你说,这跟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比起来,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
人家那边,每45秒就能下线一辆Model Y,去年产量还飙升了62%。
报告说了,现在新能源车已经占了半壁江山,卖两辆车,就有一辆是“带电”的。
加油枪换成充电桩的速度,比谁都快,那些传统车企,当初拼命盖厂子,现在全成了“甜蜜的负担”。
更扎心的是,改生产线比盖新厂还难!
在长春一汽大众的会议室里,工程师们连着好几天没合眼,拿着计算器,摁来摁去。
光是冲压车间那套德国进口的压力机,当初花了8个亿,现在当废铁卖,连5000万都不值。
更要命的是,电动车的底盘和燃油车完全不一样,焊装线七成的工位都得拆了重做。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算过一笔账,改老厂子花的钱,是建新厂的65%,但耗的时间,反而要多四成。
这简直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束手无策。
理想汽车接手北京现代顺义工厂的时候,六成的老设备都接着用,九个月就把生产线改好,开始造MEGA了。
广汽埃安租了三菱留下的车间,装上智能检测系统之后,造出来的车,毛病率降到了万分之三。
这些例子说明,改生产线不是换个机器那么简单,整个造车体系都得跟着变。
去年新能源车企靠兼并重组,消化了217万辆燃油车产能,可这和3000万的总数比起来,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现在,卖厂子成了老大难。
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的大屏幕前,中介们盯着北京现代工厂的拍卖信息,直摇头。
这个厂子账面上值36.8亿,现在评估价只剩19.3亿,可就是没人要。
问题出在哪儿?
土地和设备呗!
新能源车企现在流行轻资产,地皮涨价的好处,他们吃不着;机器设备更新换代太快,老产线根本卖不上价。
有报告说,这五年跨国车企在中国的固定资产,亏了3800多亿。
这简直就是“血本无归”!
地方政府也急得团团转。
湖北有个开发区,放出狠话,前三年免租金、后五年租金减半,结果还是没人来租,因为配套的零件厂,早跑光了。
苏州那边倒是聪明,把旧车厂的地,改成储能产业园,一下子招来了宁德时代投120个亿。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把行业转型的麻烦事,全都摆在了明面上。
更吓人的是,那些看不见的雷。
大家都在盯着工厂怎么改,可供应链上的雷,已经快炸了。
博世苏州工厂的柴油机零件生产线,开工率连着18个月,不到两成。
给这些厂子供货的小公司,已经有37家撑不住倒闭了。
有个专家警告说,燃油车产业链垮掉,可能会让250万人要换工作,45岁以上的老师傅,找工作最难。
技术上也藏着隐患。
吉利嘴上说“绝不放弃燃油车”,可他们那个热效率43%的新发动机项目,早就停了。
资本市场现在根本不看好燃油车,传统车企的市净率都跌到了0.7倍,这可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最低点。
有家新势力车企,本来想买合资厂的旧设备,结果外国公司宁可把激光焊机当废铁拆了,也不卖。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专家说,这种技术封锁,让去年跨国车企的资产处置,只完成了不到15%。
时间不等人啊!
北方工业大学的报告说,改造工厂晚上市一个月,机会成本就要多花8.7%。
怪不得小米宁愿多掏30亿自己建厂,也不接盘现成的。
各地的情况也差得远。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厂子关了之后,又冒出32家僵尸企业。
长三角那边靠着新能源产业群,把七成多的旧车厂,改成了造机器人、储能的基地。
这种差距说明,处理闲置产能不能光盯着汽车行业,得和整个地方经济转型绑在一块搞。
我还记得去年,我的表哥想换车,本来想买个省油的燃油车,结果被我硬拉着去看新能源。
最后他买了比亚迪,现在逢人就说:“真香!油价再涨,我也不怕了!”
现在新能源车已经占了一半市场,那些还在犹豫的车企,怕是连上牌桌的机会都没了。
这哪是选择题,这是生存战啊!
与其在燃油车的泥潭里挣扎,不如放手一搏,拥抱新能源的未来。
不然,等待他们的,可能就是被时代抛弃的命运。
话说回来,这燃油车的烂摊子,谁来收拾?
补充核心点内容:
2024年初,长安福特公布了2023年度财报,显示其全年亏损高达24亿元人民币。
这一巨额亏损直接导致了长安福特开始大规模裁员,并计划出售部分燃油车生产线,以减轻运营压力。
要知道,长安福特当年也是“响当当”的品牌,如今落得如此下场,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2023年末,东风雷诺宣布正式停止在中国市场销售燃油车型,全面转型为电动汽车品牌。
与此同时,广汽三菱也宣布进入临时停产状态,并计划进行重组,未来是否继续生产燃油车存在不确定性。
这些合资品牌的停产或转型,进一步加剧了燃油车产能过剩的局面,也预示着燃油车时代的加速落幕。
2023年中,为了提振汽车消费,部分地方政府推出了燃油车购车补贴政策。
结果呢?
有消费者反映,部分经销商在补贴政策实施后提高了燃油车售价,导致消费者实际获得的优惠幅度有限。
这操作,简直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二手燃油车价格在2024年上半年出现了大幅下跌。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部分车龄较长的二手燃油车价格甚至跌破了原价的50%。
我有个朋友,去年刚买的二手奥迪,现在想卖,结果价格直接“腰斩”,气得他直跳脚。
2022年,长城汽车推出了高端新能源品牌沙龙汽车,试图通过高端化转型来提升品牌形象和盈利能力。
结果呢?
市场表现并不理想,销量远低于预期。
这说明,转型不是说说而已,得有真本事!
2024年初,多家大型燃油车经销商集团宣布破产或重组。
这些经销商集团的倒闭,一方面是由于燃油车销量下滑导致经营困难,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新能源汽车销售模式的冲击。
新能源汽车通常采用直销模式,绕过了传统的经销商渠道,使得燃油车经销商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对于这些事件,我的看法是: 汽车产业的转型是大势所趋,任何人都无法阻挡历史的车轮。
传统燃油车企需要认清形势,积极拥抱新能源,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燃油车的“接盘侠”,不好当啊!
只要让油价稳定在5元左右,油车会很受欢迎
主要是油价
转型摩托车。才能生存
电动汽车才严重产能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