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精灵天使健康科普
编辑 | 精灵天使健康科普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湿气不除,百病缠身。”这不是一句老话说说而已,而是真真正正写在很多门诊病例里的日常。
湿气是什么?不是虚的,它真能“搞事”
每年春天,我们门诊里最常听见的抱怨就是:“医生,我最近老是困、没劲儿、舌苔厚、口气重,是不是上火了?”但其实,这些人多数不是“上火”,而是“湿气缠身”。
中医里讲:“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易阻气机。”翻成大白话就是说:湿气就像身体里的一团“霉气”,黏糊糊、沉甸甸,堵着你的元气通道,把你整个人搞得又累又懒、又肿又胖。
现代医学也有对“湿气”这个概念的部分对应,比如慢性炎症、水钠潴留、代谢紊乱、肠道菌群失调等。

一项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导的流行病学调查指出,在南方湿热地区,超过60%的居民存在湿重体质,并且与慢性疲劳、过敏性疾病、肥胖、代谢综合征高度相关。
湿气从哪来?不止是天气潮,更是生活方式出的问题你以为湿气只是因为天气?错,80%的湿气来自你自己的生活方式。
一位来自广州的35岁白领李女士就是典型案例。她来门诊时整个人浮肿、舌苔厚腻、脸上爆痘,最严重的是每天睡12个小时还是觉得累。

她说:“我没干啥事啊,就是平时爱吃点奶茶、火锅,晚上吹空调,偶尔熬个夜。”但这些恰恰是湿气的“温床”:
重口味饮食:油炸、奶茶、甜品,生湿生痰;缺乏运动:气血不畅,湿气排不出去。
久坐久卧:就像闷着一壶水,湿气越积越多;贪凉:空调、冷饮、露腰、露脚踝,寒湿直中脾胃。
中医讲“脾主运化”,脾虚则湿生,脾一虚,湿气就像赖在你身上的“牛皮癣”,怎么都甩不掉。

湿气对身体的影响,真的不是说说那么简单。根据《中医研究》期刊2022年的一项文献综述,湿邪是现代人慢性疾病的高风险诱因,会导致以下问题:
免疫力下降:反复感冒、过敏、容易疲倦;肠胃问题:腹胀、食欲不振、大便粘腻;皮肤问题:湿疹、痘痘、皮肤油腻。
妇科疾病:带下异常、月经不调;男性问题:湿热下注,影响精子质量。

一个看似“小问题”的湿气,可能就是你一直减不下去的体重、反复发作的炎症、甚至是莫名其妙的疾病的罪魁祸首。
湿气不靠“排毒水”,这3碗汤才是真正有效市面上各种“排湿茶”、“排毒水”五花八门,但这些东西大多虚有其表。真正要祛湿,关键在于健脾,因为“脾喜燥恶湿”,脾强了,湿自然就走了。

我在门诊中会经常推荐病人喝这三碗汤,不是民间偏方,而是有明确中医理论基础,且经过临床验证的经典食疗汤方。
1. 赤小豆薏米汤——祛湿界的“扛把子”
适合人群:整体湿重、浮肿、排便粘腻、舌苔厚腻的人。
原理:赤小豆利水消肿,薏米健脾祛湿,是《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利湿双雄”。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薏米含有薏苡素,具有抗炎、利尿作用。

注意:薏米偏寒,脾胃虚寒者可加几片陈皮或炒薏米中和。
2. 茯苓猪肚汤——健脾祛湿,兼顾胃气
适合人群:脾虚湿盛、饭后腹胀、容易腹泻、胃口差的人。
原理:茯苓健脾渗湿,猪肚补脾养胃。中医讲“脾胃为后天之本”,这碗汤就是在修补你的“发动机”。茯苓还具有安神作用,对失眠、多梦人群也有帮助。

现实病案:一位62岁的退休老工程师,常年腹泻、消瘦、体虚,吃了几个月的茯苓猪肚汤,腹泻明显好转,体重也回升了3公斤。
3. 芡实莲子老鸭汤——湿热体质的救星
适合人群:湿热夹杂,身体燥热但舌苔厚腻、口苦、烦躁、容易上火的人。
原理:芡实健脾祛湿,莲子养心安神,老鸭性凉,清补又不伤阳。尤其适合南方湿热气候下生活的人群。

提醒:这碗汤偏滋补,感冒或脾胃极虚者不宜频繁饮用。
祛湿不是一碗汤的事,生活习惯才是“根”再好的汤,也不能替代生活方式的调整。想真正甩掉湿气,这几点必须做到:
早睡早起:晚睡伤脾,脾一虚湿自生;适度运动:每天快走30分钟,哪怕出点汗,湿气就能被代谢掉。
拒绝重口味饮食:火锅、奶茶、油炸食品是湿气的“制造工厂”;保持肠道通畅:排便不畅,湿气难排。

湿气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会一碗汤就能解决。但只要你管住嘴、迈开腿、喝对汤、睡好觉,湿气自会慢慢离你而去。
最后一针见血:湿气不除,再多保健品都是浪费钱别再迷信那些“排毒神器”、“进口酵素”、“网红代餐”了。如果你每天吃着烧烤奶茶吹着空调,湿气照样缠你一身。真正的保健,是从一碗汤、一口饭、一个好觉开始的。

祛湿,说白了,就是养好脾胃,清除垃圾,恢复身体的“清爽系统”。
无湿一身轻,真的不是一句广告词,而是一种你可以亲身体会到的状态。
参考文献:①.钟宇,叶红.湿邪致病机制及中医祛湿方法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22,35(10):15-18.DOI:10.19540/j.cnki.cjmr.2022.10.005.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试行)》[Z].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