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向东老人是一位一辈子与报纸打交道的老报人,1950年从榆林绥德大众印刷厂调到延安日报社工作,一干就是43年,回望过去,他最难忘的就是那段“铅与火”的岁月。
今年国庆前夕,延安日报社87岁的老报人薛向东收到了一份来自北京的珍贵礼物,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手捧着沉甸甸的纪念章,老人激动不已。
原延安日报社退休职工 薛向东:想到国家对我这么一个人,能给这么高的荣誉,所以我很感动,我今后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尽量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清凉山开始驻扎了新华社、新华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等中央新闻宣传单位,成了传播马列主义思想的基地,而《延安日报》的前身原中共陕北党委机关报《群众日报》就诞生于此。1950年,年仅18岁的薛向东就在这里参加了工作,当了一名排字工人。
原延安日报社退休职工 薛向东:那个时候的工作当然很困难,铅字完了以后手是黑颜色的,一个月发一块肥皂不够用,我们就河滩里挖沙子,拿沙子洗手,住的地方很简单,就是石壳(窑),四块石头放两块木板,就是我的床,我们都是那样。
1950年,《群众日报》改为《群众报》,同年更名为《延安报》。1958年3月,社址从清凉山迁到南关街现址。据老人回忆,《延安报》成立初期非常困难,为了解决纸张缺少的问题,他们就想办法自制纸张。
原延安日报社退休职工 薛向东:《延安报》派人自己在黄陵办了个造纸厂,造的马兰纸,把马兰草收回来,发酵以后碾碎造成报纸,非常粗糙。
薛向东老人见证了几十年来报纸印刷技术的更新迭代和巨大变迁。那时,印刷技术落后,排字、拼版、打样,全是手工操作,每天等编辑定好稿,画好版后,他就左手托着手盘,夹着稿件,右手从字架上数不清的小格子里拣字,遇到重大新闻事件,排字时间更长。
原延安日报社退休职工 薛向东:那会机器是人工摇,最快一个小时(排)1200(字),我们四个人必须在三个小时以内完成我们的排版任务,交给打版房,压成纸形,然后铸成铁板,送到机器房去印。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报纸被迫停刊。直到1979年4月10日,《延安报》才正式复刊,薛向东被任命为延安日报社副社长,主管报社印刷厂和后勤工作。此时的报社厂房和办公室已经停用很长时间,破败不堪。为了保证正常运行,薛向东千方百计想办法,争取到4万元资金,在原址上修了一个锅炉房,一排平房和一栋薄壳楼,基本满足了当时的生产和工作需求。然而,采编人才短缺的问题却依然没有解决。
原延安日报社退休职工 薛向东:复刊以后,我和组长两个人,坐上小车到各县转,到这个县上跟人家说好话,把你的人给了我,有的人家给了,有的人家就不给,吴起给了两个,志丹给了一个,还有原来报社出去的人,我们想叫回来,人家有的不回来,没有办法了,跟地委商量,从大学里又调了五、六个,基本具备办报条件了,就开始了。
如今,老报人薛向东已经离休20多年,但是每天还会坚持看《延安日报》,这份特殊的感情,更多源于他不变的初心。
原延安日报社退休职工 薛向东:报纸每一期出来我都看,希望报社的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继承发扬延安精神,把延安报的精神传承下去,把报纸办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