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张恨水的原配妻子徐文淑跌倒在街头,因中风昏迷不醒,再也没有醒来。
徐文淑由于外貌和身材不符合丈夫的期望,她被嫌弃、被冷落。
曾经,她也期望自己能和丈夫携手走过一生,但丈夫的冷漠、两次失去孩子的痛苦、以及岁月的摧残,让她在没有爱的婚姻中度过了45年。
直到最后离世,都没有得到丈夫任何的照顾。
她的葬礼十分简陋,只有丈夫的长子匆匆赶来为她送行。
实际上,徐文淑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
张恨水的母亲为了儿子能够结婚,找了媒人来为他介绍妻子。
媒人告诉张母,虽然徐家已经家道中落,但徐父曾是书生,家里也有过官职,算是门当户对。
张母听信了媒人的话,为儿子张恨水选定了徐家姑娘徐文淑。
张恨水本来并不打算结婚,但在母亲的坚持下,他只能勉强答应。不过,他要求必须见一下新娘。
当他去徐家相亲时,心里已经决定,如果徐文淑不符合自己的期望,他一定会拒绝。
当媒人指着那位长相清秀、姿态婀娜的女子时,张恨水心动不已。
可是,当他在洞房里掀开新娘的盖头时,他才发现眼前的女子并不是他所见到的那个容貌出众的女子,而是一个并不美丽、身材矮胖的女人。
原来,徐家为了能让女儿顺利嫁人,让一个表妹顶替了她。张恨水对徐文淑的失望可想而知,他立刻离开了洞房。
尽管如此,徐文淑始终没有选择离婚。
在那个时代,离婚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对像徐文淑这样的传统女性来说,丈夫就是她的全部。
她默默忍受着张恨水的冷漠与忽视,尽心竭力地操持家务,照顾婆母。
徐文淑的坚持和忍耐,最终赢得了张家的认可和尊重。
张恨水的妹妹对徐文淑心生怜悯,便教她读书认字,徐文淑慢慢也能够理解丈夫的作品了。
可即便如此,她还是无法得到丈夫的任何关注。
1926年,张恨水终于凭借自己的才华在文坛开始崭露头角,于是将全家接到了北平。
然而,一切并没有像徐文淑所期望的那样和丈夫拉近关系。
到了北平后,她发现张恨水已经有了新的妻子胡秋霞,而且他们还有了一个孩子。
徐文淑并没有愤怒,反而选择默默忍受。她知道自己改变不了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这个现实。
她与胡秋霞相处得很和睦,尽管内心充满悲伤和失望,但她依然把张恨水的孩子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尤其是张恨水的长子张晓水。
张晓水常常念叨:“我的命是大妈救的。”
抗战爆发后,徐文淑被安置在安徽的老家,生活相对平静。张恨水每月给她生活费,但两人之间的感情依然冰冷。
1958年,徐文淑再次给张晓水写信时跌倒在地,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临终时,她将两枚金戒指送给了张恨水的另外两个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