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早期征兆藏在大便中,56岁男子身体不适,医院确诊后后悔

光康玩转养护 2025-04-19 02:30:37

声明: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中华消化杂志》2023年12期《肠癌筛查与早期诊断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2年第5期《结直肠癌早期筛查重要性》、《中华医学杂志》2023年第3期《消化道肿瘤早期症状识别》

在三甲医院消化科门诊,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患者被确诊为中晚期肠癌后,懊悔地表示:"早知道便血不是痔疮,我就该早点来医院检查。"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第三位,且呈年轻化趋势。令人遗憾的是,超过60%的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而大部分早期症状其实都曾通过排便变化给出过明确信号。

大便的细微变化,往往是肠道健康的"晴雨表"。很多人认为"只要能排出来就没问题",却忽视了大便形状、颜色、气味等变化背后可能隐藏的健康隐患。北京某三甲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指出,超过85%的早期肠癌患者都曾出现过排便习惯改变、便血或黏液便等症状,但因为这些症状与痔疮、肠炎等常见疾病相似,加上症状时有时无,多数人选择了自行用药或忍耐。

文章开头提到的56岁男性患者,在确诊为肠癌晚期后痛哭流涕。回顾他的病史发现,在确诊前的8个月里,他已经出现了间断性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部不适等典型症状,但他一直以为是痔疮发作,只是偶尔使用痔疮膏缓解症状。实际上,这些都是肠癌的早期警示信号,如果能及早发现并诊治,预后将会完全不同。

肠癌早期警示信号,需警惕的6种大便变化。专家提醒,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当提高警惕:一是大便形状发生变化,如变细、变扁、呈铅笔状,这可能是肠道内肿瘤导致肠腔狭窄的表现;二是排便习惯改变,如原本规律的排便突然变得不规律,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三是便血或黏液便,尤其是暗红色或鲜红色血便;四是排便不尽感,即使排便后仍感觉肠道内有残留;五是大便颜色异常,如黑色、深红色或带有脓血;六是排便伴随不明原因的腹痛、腹胀或体重下降。

研究数据显示,相比于晚期肠癌患者,早期发现并接受治疗的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然而,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或被误认为是其他常见肠道疾病,导致许多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一项调查发现,近78%的肠癌患者在确诊前曾误以为自己患的是痔疮、肠炎或肠易激综合征等常见肠道疾病。

肠癌发病原因复杂,生活方式是重要影响因素。多项研究证实,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与肠癌发病密切相关。过度摄入红肉和加工肉制品、长期高脂高蛋白低纤维饮食、吸烟饮酒、缺乏运动、肥胖等因素都会增加肠癌风险。一项涉及10万人的长达15年追踪研究发现,每天摄入25克以上膳食纤维的人群肠癌发病率比摄入不足10克的人群低32%。

此外,家族史也是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如果直系亲属中有人患过肠癌,其他家庭成员的风险会增加2-3倍。因此,有肠癌家族史的人群更应当从45岁开始定期进行肠癌筛查,比一般人群提前5年。

肠镜检查是目前最有效的肠癌筛查手段,它不仅能发现早期肠癌,还能同时切除可能发展为肠癌的息肉,实现"一石二鸟"的效果。然而,由于肠镜检查过程相对复杂,需要肠道准备并有一定的不适感,很多人望而却步。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专家指出,目前我国肠癌筛查率不足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这也是我国肠癌晚期诊断比例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肠镜,还有哪些简便易行的筛查方法?**便隐血检测是一种简单、无创的初筛方法,可以在家中完成,价格也较为低廉。虽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如肠镜检查,但作为初筛工具仍有重要价值。此外,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粪便DNA检测、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新技术,也为肠癌早期筛查提供了更多选择。

对于普通人群,专家建议:50岁以上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便隐血检测,每3-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有肠癌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应从45岁开始筛查,频率可适当增加;任何年龄段如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可疑症状,都应及时就医,不要自行判断为痔疮或其他良性疾病。

预防肠癌,生活中的这些"小事"至关重要。首先,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全谷物、新鲜蔬果摄入,减少红肉和加工肉制品消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营养专家推荐,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应达到25-30克,可通过食用燕麦、糙米、豆类、各种蔬菜水果来实现。

其次,保持适度运动,研究表明,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可以降低23%的肠癌风险。避免长时间久坐不动,办公室工作者可以每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

第三,戒烟限酒。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不仅会增加肺癌风险,也与肠癌发病密切相关。过量饮酒也是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建议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第四,保持健康体重。研究发现,肥胖人群肠癌风险比正常体重人群高50%以上。控制体重不仅能降低肠癌风险,还有助于预防多种慢性疾病。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定期进行肠癌筛查,尤其是有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早发现意味着早治疗,而早期肠癌的治疗效果远优于中晚期。

科学素养是最好的防护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通过网络自诊自疗,但这种做法存在极大风险。无论是便血还是排便习惯改变,都可能是多种疾病的症状,具体原因需要专业医生通过系统检查来确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专家强调,当出现任何持续超过两周的消化道不适症状,都应当寻求专业医疗意见,而非自行判断或用药。

总之,肠癌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战胜。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定期筛查和提高健康素养,我们完全可以将肠癌扼杀在萌芽状态。希望每个人都能重视大便这面"健康镜子",及时发现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让肠癌无处可藏。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1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