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昇夫 字数 1250
2月19日骑访横河花园村,经过响水,正好顺访一下位于响水坪山的“四儿堂”。
“黄氏四儿堂”位于博罗县湖镇镇坪山村委大田村。原响水镇已于2005年12月撤并入湖镇镇。并不知具体位置?查看坪山村地图,辨识判断正确,很顺利的就找到了。“四儿堂”位于响水圩东面偏北约3公里处,背靠山。屋侧后面修了武深高速,这是当年建造者选址所想不到的。

从一侧看概貌
2013年9月,被公布为博罗县文保单位。虽只是县级文保,但我看,它的正大门和中厅的雕梁画栋等建造工艺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及规格,建筑整体也有一定的规模。
外墙有米余高墙基,均由宽厚的长条石砌成,墙体青砖到顶。正面开三门。中为正大门。大门前檐有两块荣誉牌,显示坪山村为“中国传统村落”、大田村为“广东省传统村落”。大门石门框、石门墩。门联曰:循良世泽,孝友家风。
由此门联,可以想到西湖旁的“黄氏书室”,其中上下联都共有“循良”、“孝友”,这应是惠州黄氏共同的家训家风。
横批:春满江夏。门头匾:“曙楼书室”。上款“祖屋四儿堂建成一百八十年庆”,下款“二0一三年十月初四日,第七世仍孙煒添报置”。由此可以推算出,黄氏四儿堂始建于1833年。匾上方有山水人物壁画。
前檐柱有一对长联,写得也很有气象:
宗支承塘下怀此日孙曾继起罗浮平岭尽来朝,世族启大田忆当年屋宇初成白马神山皆拱护。
可知大田黄氏是从其北约3公里处的塘下村分支迁来的。
进大门,一进置屏门,有匾“贡元”。
贡元,是对科举时代乡试中式的第六名的称谓,即对贡生的尊称。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上款“怀念先祖邦泰公攻读有成,受诰授”;下款“二0一三年十月初四日,第七世仍孙,纪洪友水敬置”。
屏门背面,即向天井一面,有匾“州同”。
州同,古代官名。清代知州的佐官。属于直隶州的,相当于同知;属于散州的,则与州判分掌督粮、捕盗、海防、江防、水利诸事,均从六品官。
上款“怀念先祖邦节、邦和公,受诰授”;下款“二0一三年十月初四日,第七世仍孙敬置”。可见这三块匾新修置于同一年同一日。
三进,二横,两天井布局。中轴对称。中厅有方柱、圆柱,宽宏端庄,气场很足。
从中厅壁上“黄峭公传略”了解,想到多祝安和市关帝街上的“黄氏峭公祠”,两处黄峭公所指的是同一人,由此判断两处黄氏有着密切渊源。
屋前有禾坪。禾坪两侧各有一口古井,封盖,应已废置。禾坪前有半月型风水塘。

另一侧看
据了解,“黄氏四儿堂”始建于清代,为当时黄姓屋主人为其四个儿子所建,故称“四儿堂”。又称“四怡堂”,俗称“九厅十八井”。经了解,早先实际名称“曙楼书室”。在当年,可称是响水地标性建筑。在今坪山,也称得上是有名的古建筑。该建筑坐东北向西南,三进二横屋,建筑平面呈长方形,总面阔76米,总进深38米,占地面积2888平方米。悬山顶,阴阳瓦,前檐廊设门墩石,置方形石质前檐柱,斗拱、驼墩雕刻精美,穿斗式梁架。花岗岩石墙基,青砖墙体,中路为三进式建筑,前堂置屏门,两侧置耳房,中堂置方形、圆形石柱,设七架梁,内墙壁绘有壁画,庑廊通往两侧横屋,左右置廊房,两侧设青云巷,该建筑反映了当地清代围屋的建筑特色。

远远的就发现了

其中一侧的古井


中路,正大门

正大门

曙楼书室


壁画

斗拱、驼墩雕刻精美

中国传统村落“坪山村”

广东省传统村落“大田村”


贡元、州同



一二进间天井及中堂

左边大门

右边大门

文保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