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巡航器”变“焚尸炉”:三名女大学生最后一程,谁来买单?

婵娟莲步入嫏嬛 2025-04-02 19:15:29
一、血色事故:当“陆地巡航器”变成“死亡收割机”

2025年3月29日深夜,三名女大学生驾驶的小米SU7在安徽高速路上以116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向水泥护栏,随后车辆爆燃,三人殒命火海。这场事故撕开了智能驾驶的“皇帝新衣”:无论是车企鼓吹的“高阶智驾”,还是年轻驾驶者对速度的盲目自信,都在这一刻沦为悲剧的催化剂。

数据冰冷,生命更冷根据小米公布的行车记录,车辆在碰撞前2秒才发出障碍物警报,此时时速仍高达97公里。美国IIHS研究显示,时速90公里以上的碰撞足以让车体变形、安全气囊失效,而近100公里的撞击速度下,人体会瞬间失能,逃生概率趋近于零。更讽刺的是,小米SU7曾以“14层电池防护”为卖点,却在事故中烧成骨架——技术参数在极端场景下,不过是一张脆弱的“免责声明”。

二、车企的傲慢:技术狂欢背后的安全漏洞

1. 营销的“糖衣炮弹”与责任的“隐身术”小米SU7上市时,有没有明确的告知消费者:所谓“高阶智驾”仅是L2级辅助驾驶,驾驶员必须全程接管。因为模糊宣传让用户误以为“自动驾驶”触手可及,却忽视了车企对复杂路况(如夜间施工、静止障碍物)的识别短板。

2. 危机公关的“人设陷阱”事故发生后,雷军沉默了72小时,最终以“配合调查”的官方措辞回应,被批“冷血”。我倒是觉得雷军还算是诚恳的,事情出了,让他怎么样做,才能让广大网友认可,让家属满意呢?是下跪道歉,还是磕头赔罪?如果说雷军有错,追溯源头,他最大的错,就是创办了小米公司,让人人都用的起优秀的智能手机,要知道正因为有了小米手机,才让山寨机退出舞台,才让苹果三星不敢独断专行。至于创办小米汽车,没有这件事以前,小米距离伟大的公司还剩一百米,现在嘛,估计雷总自己都会懊恼,累死累活再造小米汽车图个啥。

教训:车企需在技术狂飙中系好“安全绳”

宣传克制:禁用“自动驾驶”“领航”等误导性词汇,明确辅助驾驶的边界;

数据透明:公开智驾系统的失效场景(如夜间施工、逆光路段),而非仅强调实验室数据;

责任前置:建立事故专项基金,第一时间抚慰家属,而非等待法律定责。

三、年轻司机的致命错觉:速度崇拜与“人机博弈”

1. “淹死的都是会水的”事故中,驾驶员在NOA系统多次提醒后仍未及时接管方向盘,最终在2秒内做出错误转向。这印证了“两秒定律”:人类从发现障碍到制动至少需要2秒,而高速行驶时,安全距离的容错率几乎为零。年轻一代对智驾的过度信任,本质是对自身能力的误判——技术再先进,也抵不过深夜116公里/小时的致命速度。

2. 乘客的“沉默之罪”两名遇难女孩固然可怜,但作为乘客,她们是否有义务提醒司机减速?数据显示,中国90%的交通事故与超速相关,而副驾驶的主动干预可将风险降低40%。若同行者能说一句“开慢点”,或许结局会不同。

教训:速度是自由的幻觉,克制才是生存的底线

自我约束:设定车速红线(如夜间高速不超过80公里/小时),宁可迟到,不可“早逝”;

乘客责任:拒绝“沉默的合谋”,主动监督驾驶员行为;

智驾认知:牢记“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手不离方向盘,眼不离前方。

四、社会的集体反思:我们为何纵容“速度霸权”?

1. 被流量绑架的安全观小米SU7凭借雷军的“顶流IP”一夜爆红,却鲜有人追问:一辆车的安全底线究竟是什么?当车企用热搜和销量定义成功,公众用“科技感”“推背感”投票时,安全早已沦为商业博弈的牺牲品。

2. 法规的滞后与纵容中国交通法规对智驾使用中的分神行为缺乏严格监拍,车企也未被强制要求标注系统局限性。若法律能像处罚酒驾一样严惩“智驾滥用”,或许能挽救更多生命。

教训:重建“慢即是安全”的生存哲学

社会共识:将“安全车速”纳入公共讨论,抵制“快=酷”的畸形文化;

政策推动:强制车企在车内设置分神监测系统,超速时自动限速;

教育普及:驾校增设“智驾风险课”,用血淋淋的事故案例替代枯燥的理论。

五、赔偿问题

三个女生离去了,可是事故的后续问题才刚刚开始,第一厂商有没有责任?第二保险公司如何理赔?第三车主在女生男友的名下,该男生有没有责任?第四,高速公路即当地政府,有没有责任?第五,同乘的两个女生家属,会不会起诉开车的女生,要求赔偿。当然在汽车完全确定责任之前,这些事很难说清楚。可有些事是可以预见的,比如互相扯皮。

六、结语:在技术的狂潮中,找回对生命的敬畏

雷军的困境,是现代社会“速度崇拜”的缩影;三名女孩的悲剧,是所有人轻视安全的代价。真正的文明,不在于让车跑得多快,而在于让每一段旅程都能平安抵达。逝者已矣,唯愿生者铭记:漫漫人生路,现在人什么都求快,慢下来才能更好的生存和生活!

0 阅读:1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