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6年起,咱们国家走进了一个特别阶段,那时候,各级政府机关都碰到了不少麻烦,大小都算上有影响,就连各大军区也都受到了波及。
那时候,党内的好多老前辈都遭了罪,但偏偏有那么四位司令员,谁也不敢碰他们一下。用毛主席的话来讲:“这四个人,哪怕动了一个,全军都得乱套。”
这四位指挥官到底是谁呢?他们凭啥能一直“坐镇大本营”,不动如山呢?
【将军性格各不同,无一例外是忠勇】
有句话说得好,“手里有枪,才有话语权”,这话放在啥时候都不过时。军队啊,它就像是国家和老百姓的守护神,还是党派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得力帮手。这话听起来简单,也好懂,但背后是好多老一辈人拿命换来的教训。
在“4·12反革命政变”爆发前头,共产党的头头们心里还盼着国共能继续好好搭伙干事儿。可敌人一旦掏枪对着共产党人大开杀戒,他们这才恍然大悟,手里头有支队伍是多么关键。
自那以后,共产党着手组建了自家的军队,并且率先向国民党反动派开了火,打响了反抗的第一炮。就从那一刻开始,中国算是看到了曙光,民族的独立也有了指望。
从最初的中国工农红军,到后来变成八路军,再接着成为解放军,咱们的人民军队一直在壮大。到了解放战争快结束的时候,人数竟然达到了惊人的500万。
肯定地说,所有这些成果的背后,都是毛主席他们明智指挥和各位军中将帅的汗水浇灌。新中国诞生后,啥都在慢慢变好。但好景不长,国家碰到了一段困难时光,连咱国家的军队都遭了大罪。
在这场风波里头,不少部队的头儿都受到了牵连,但偏偏有4个人,他们就像是定海神针一样,稳得住。这四个人啊,就是大家伙儿常说的“和尚将军”许世友、“旋风司令”韩先楚,还有“小钢炮”陈锡联和“忠勇大将”杨得志。
这四个人全都是上将军衔,他们在新中国的创建过程中都付出了巨大努力,并且都坐上了大军区司令员的宝座。虽然他们的革命道路可能各有各的不同,但都是公认的共和国大英雄,在军队里威望特别高。也因此,毛主席才会讲出那句很有名的话:“哪怕只动他们中的一个,全军都得乱套。”
许世友是四位将军里挺有特色的一位,年轻时在少林寺学过武术,有次不小心把当地一个横行霸道的家伙给打伤了,这之后就走上了当兵的路。他算是挺早就开始军旅生活的一位将领,但刚开始一直在国民革命军那边。直到发生了“四一二”那个反革命事件,他才转投了中国共产党。
许世友的能力和对党的忠诚可没受那些事儿的影响。黄麻起义后,他慢慢在军队里显山露水,很快就成长为一个能独挑大梁的将领。到了抗日战争那会儿,许世友已经坐上了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员的位子。
从那时候起,许世友就跟山东有了扯不断的联系,他带头把胶东抗日根据地建设得更加稳固,还继续发展了它。虽然作为军区的头儿,通常不会亲自冲锋陷阵,但许世友以前可不是个坐办公室的将军。在跟敌人反围剿干架的时候,他老是冲在前面,加入敢死队,甚至还两次挑了大梁,当了敢死队的头头。
许世友这人,真的是把生死看得云淡风轻,他的那些功劳,可都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谁见了都得夸他两句。等新中国一建立,许世友就先在山东军区当上了副司令,后来又被调到南京军区,当上了司令员。
毛主席曾经这样称赞许世友:“许世友啊,他可是大军区的标志性人物,打仗是把好手,经历过无数生死考验,立下赫赫战功。这样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该得到国家和人民的尊重与厚待。”
其实许世友刚开始投身革命时,跟张国焘挺合得来的,两人关系挺好。但慢慢地,张国焘露出了他那不好的本性,许世友见状,就主动跟他保持距离,不再来往了。
那段时间,许世友心里挺纠结的,不过后来在毛主席他们的一再开导下,他慢慢卸下了心头的重担,变成了党可以依靠的重要人物。
从这事儿能瞧出来,许世友和毛主席俩人感情深得很,这也是为啥他后来能没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那个国家不太平的时候,许世友也没能躲过些风浪,这位性格直愣愣的老将军,一生气干脆就回了大别山老家去了。
【深受毛主席信赖,用忠诚回馈期待】
毛主席知道这事后火冒三丈,他骂“那些人”做事太不讲究,伤了党内老同志的心。没过多久,多亏了毛主席的坚持,许世友才得以重新出山。他心里头憋屈得很,跟主席聊了好一阵子,主席也是想尽办法宽慰他。
聊到最后,毛主席对许世友说,军队一定得自己紧紧抓在手里,别擅自行动。许世友把这些话都刻在了脑子里,从那以后,就没再惹出过什么乱子。
很明显,毛主席对许世友那是相当信赖,而且特别认可他的本事。那些早年跟他一块儿打天下的老兄弟,就是他最强有力的后盾。
聊完许世友将军,咱们接着聊聊那位威名远扬的“旋风司令”韩先楚。现在时代不一样了,打仗的方法和套路也一直在变,所以现在战场上,很难再见到像以前那样,一个将领到处征战四方的场面了。
不过韩先楚这家伙挺特别,他硬是从白雪皑皑的长白山一路打到了温暖如夏的海南岛。在四位将领里,韩先楚算是投身革命最晚的一个。起初,谁也没想到,这个湖北红安农村出来的小伙子,上了战场会那么勇猛无畏。
到了1930年那会儿,韩先楚才算是正式入了共产党的门。他啊,没正经上过军校,也没接受过啥全面的军事培训,一身的本事都是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打出来的。要是比起制定战略、指挥大局,不少开国将帅都比他厉害。但要说到智谋和胆量,韩先楚那可是毫不逊色,谁也别想小瞧了他。
在红军那时候,韩先楚就因为打仗有招儿、既勇猛又心思细腻而出名。他带着的队伍老是在关键时候当“奇招”,他自己呢,也经常不按套路出牌,哪怕得顶撞上级的命令也在所不惜。
1936年那会儿,韩先楚带着队伍往西边走,半路上突然碰到了军阀马鸿逵的一帮人。韩先楚心里琢磨着,干脆趁机把他们全给收拾了,可彭德怀却拦住了他,说不要急着动手,免得打乱了整体计划,还是得按照原定的路线继续往西走。
不过,韩先楚在仔细琢磨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战场形势后,他心里有了底,坚信这场仗能打赢。于是,他毫不犹豫地给出了开打的命令。结果,韩先楚带着队伍打了个大胜仗。虽然因为这事他挨了批评,但这正好说明了他有本事。而这种本事,往往能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
后来,韩先楚跟着彭德怀一起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在他的精心安排下,志愿军第38军赢得了“万岁军”的称号,成了战场上敌人一听见就吓得不行的狠角色。
1955年,中央搞了个全军的大授衔活动。原本啊,中央军委想给韩先楚定个中将军衔,但毛主席不同意。他就说了句话:“韩先楚有功,得从中将升到上将。”这句话就是对韩先楚最大的夸奖。后来呢,韩先楚也用他的实际行动,回报了毛主席对他的信任。
韩先楚在福州军区司令员的岗位上干了16年,这期间,咱们国家东南沿海的海防线坚如磐石,一点问题都没出。他不仅守好了海防,还帮福州的老百姓解决了台风等天灾的麻烦。说到我国那个有名的“炮击金门”事件,背后的指挥者其实就是韩先楚。
韩先楚因为给国家带来了繁荣稳定,功劳大大的,所以在那些动荡的日子里,他一点没受影响,始终在背后稳稳地撑着军区,让一切都能正常运转。
【将军从不留虚名,为国请命得人心】
陈锡联将军有个响当当的外号叫“炮神”,打从红军那会儿起,他就跟炮结上了深厚的情谊,李先念夸他是“打仗的一把好手”。作为新中国的头一任炮兵头头儿,陈锡联真是为国家操碎了心。
跟其他那些大名鼎鼎的将军比起来,陈锡联或许没有特别“炫耀”的打仗成绩,但他的打仗那股子狠劲儿可是出了名的。抗日战争那会儿,打反“九路围攻”那一仗,陈锡联带着队伍往前冲,结果不小心被子弹打穿了下巴,一下子就晕过去了。
陈锡联醒过来的头一件事,不是他顾着自己去找医生,而是立马又回到了前线,继续指挥大家跟敌人干到底,直到把敌人全都打退。他这辈子虽说没带队打过啥特别大的战役,但每次打仗他都豁出去了,根本不怕受伤,不怕丢掉性命,领导咋说他就咋做,毫不含糊。
从1959年起,陈锡联接掌了沈阳军区司令员的位子,之后他就一直在中央军委的核心圈子里忙活着。后来,叶帅因为身体吃不消,没法再干重活儿了,中央就把掌舵的大事儿交给了陈锡联,这足以说明中央对他有多放心。
那时候,国家碰到了一些特别的事儿,就有人传出话来,说陈锡联把叶帅的兵权给拿了。但说实话,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能瞧明白,陈锡联那是把国家的事儿看得最重,自己的利益嘛,他压根儿就没放在眼里。
最后咱们聊聊“忠勇大将”杨得志,他虽然在上将里头排名靠后,但论起资历,那可是数一数二的。想当年南昌起义那会儿,杨得志就投奔了朱德的队伍,并且一直深得朱德的器重。
杨得志是位名气不算大的军事奇才,他的贡献常常藏在历史角落,不被大家注意。就拿长征这事儿来说吧,我们都知道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牺牲巨大,但其中的惨烈程度,恐怕远超我们的想象。
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紧密追赶和重重封锁下,稍微出个差错,党的未来就可能毁掉,这肯定得有人站出来,不惜一切代价。红军里英勇无畏的战士大有人在,而杨得志无疑是这些勇士中的尖兵。
长征路上,杨得志带着红一军团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突破了敌军设置的封锁线,赶紧占领了乌江中间的一个过河点。虽然过河点到手了,但危险还没过去,因为江的对面有大量敌军在守着。
到了紧要关头,杨得志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带着战士们冲破对岸敌人的防线,给后面的红军队伍开出了一条活路。没多久,他又用了同样的方法,带着队伍硬闯大渡河,再一次让中央红军的主力化险为夷。
只要国家有需要,人民有呼唤,杨得志二话不说,立马冲到最危险的前线,一次次创造奇迹,扭转乾坤。说到抗美援朝那会儿,“上甘岭战役”那绝对是打得最狠的一场。咱们4万多志愿军,就凭着手里的阵地,愣是扛住了6万联合国军43天的猛攻。
这43天里,联合国军队调来了300多门大炮,还派出飞机飞了3000多次,对着志愿军那只有3.7平方公里的阵地,狂轰滥炸了190多万发炮弹。说真的,那时候志愿军守的山头都被炸矮了好几米,但他们还是死守住了那块地方。
这场胜利来之不易,全靠志愿军们的英勇献身,还有杨得志那超群的指挥能力。他真刀真枪地干,让人明白,无论何时,他都是那个靠得住的人。
1955年,杨得志接掌了济南军区司令的大权。后来,虽然经历了八大军区司令的大调整,但他还是稳稳当当在大军区司令的位置上干了25年。这事儿说明他军事上确实有两把刷子,也让人看出中央军委对他那是相当放心。
许世友、韩先楚、陈锡联、杨得志这四位大将军,每个人都是战功赫赫,毛主席对他们特别信赖。他们在各大军区坐镇,让主席心里踏实,也让全国人民都感到安稳。
不是说这四位司令员靠毛主席的庇护,而是因为他们本身能力强、素质高。就靠他们和主席一起使劲儿,国家在那段特殊日子里才勉强稳住,没惹出更大的乱子。
说起那4位在关键时刻依然“泰然自若”的将军,大家对他们的做法有啥想法呢?快来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