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中学的《学生卫生打扫方案》规定,高一至高三学生需在早自习前完成校园不同区域的清扫任务,包括捡垃圾、扫操场、清理教学楼等,且卫生情况纳入班级量化考核26。校方将其定义为“校本课程”,强调劳动教育对责任感与环保意识的培养,同时承认调整了清洁工规模,仅保留特殊区域由专业公司处理13。然而,学生普遍反映每日需早起半小时至一小时参与劳动,导致学习效率下降,高三学生更直言“时间被切割,复习节奏被打乱”15。
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异化风险从现代教育理念看,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需通过实践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7。资阳中学的初衷符合这一导向,但其争议在于将劳动简化为“清洁任务”,且实施方式过于刚性。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指出,劳动教育应注重“体验式学习”,而非单纯体力消耗。例如,日本中小学的“当番制度”要求学生轮流值日,但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并与垃圾分类、资源循环等知识结合;新加坡学校则通过社区服务项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78。反观资阳中学的方案,其考核机制与学习时间冲突,导致学生将劳动视为负担而非成长机会,折射出劳动教育“形式化”的异化风险58。
三、平衡之道:科学设计劳动教育体系要化解争议,需从劳动教育的目标与手段两方面重构:
时间安排的灵活性:校方承诺将征求师生意见优化劳动时段,例如将清扫调整至课间或放学后,避免侵占早自习等核心学习时间。
内容的多元化:劳动教育不应局限于清洁,可引入园艺、手工、社会实践等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劳动与社会生产的关联7。
评价机制的人性化:量化考核易加剧焦虑,可改为过程性评价,注重参与态度而非结果完美度,减轻学生心理压力8。
资源的合理配置:完全依赖学生劳动既不现实也不安全,可保留专业清洁团队负责重体力或高危区域,学生则参与辅助性工作,实现“教育”与“服务”的分工。
四、反思:教育本质的回归资阳中学的争议本质上是功利主义教育观与全面发展理念的冲突。当高考压力成为悬于学生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任何可能影响成绩的安排都会引发反弹。然而,教育的终极目标并非培养“应试机器”,而是塑造具备健全人格与社会适应力的个体。劳动教育若能与学科知识融合——如通过清洁数据分析校园垃圾产生规律,或将劳动经历转化为写作素材——则能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理想78。
结语资阳中学的尝试暴露了劳动教育落地中的普遍难题,但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反思契机。劳动教育不应是校方单方面的“任务下达”,而需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成长体验。唯有在时间、形式与评价机制上找到平衡点,才能让劳动真正成为“教育的呼吸”,而非“负担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