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阿斗”似乎是蜀汉后主刘禅永远都摘不掉的标签。刘禅昏庸无能的属性,都是拜《三国演义》所赐,事实上刘禅完全是被冤枉的,真实的刘禅不但有才智,而且还工于心计,是一个非常有手段的人。
翻开历史,但凡是亡国之君都没有什么好的下场,比如北宋徽钦二帝,再比如南唐后主李煜,而刘禅同样是亡国之君,却成功的躲过司马昭的猜忌,在险象环生之中得到了善终,由此可见刘禅绝非庸俗之辈。
《三国志》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在一次战乱中,刘禅和父亲刘备不幸失散逃到了关中,后来有一个叫做刘括的人买了一个书童,在交谈过程中,他发现这个书童谈吐儒雅、不卑不亢,很是令人喜欢,因此将他认作了义子,此人就是刘禅。
刘备失去了儿子,派人寻找了很多年,直到十多年后才找了刘禅。只是刘备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儿子竟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能力的优秀青年。这主要得益于刘禅这些年在艰苦环境中的生活和经历,所以后来刘备将皇位传给他是最正确的选择。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真实的历史不知道究竟有没有刘备托故事所说的那句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总之刘备死后,蜀汉的军政大权落到了诸葛亮的手里。
但凡是有能力有智慧的帝王,都不会甘愿做一个傀儡皇帝,刘禅也不例外。不过刘禅明白诸葛亮在蜀汉的影响力太大,或者也看出他并没有取而代之的意思,于是就放心地在诸葛亮面前扮演一个虚心求教的后辈,刘禅能顾全大局,做到君臣不疑,足以显现他的胸襟。
诸葛亮死后,刘禅仍然做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在这期间他的确没有什么功绩,但能与君臣和睦相处,缓和西南一隅的民族矛盾,不能说没有刘禅的功劳。天下大势所趋,汉朝的气数实在到头了,再说刘禅也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他在权衡利弊之下,于公元263年向魏国投降。
刘禅来到洛阳之后,为了防止蜀汉死灰复燃,司马昭最妥善的办法就是处死刘禅。“乐不思蜀”的典故只是三国演义的杜撰并不真实,司马昭虽然还没有下定决心杀刘禅,却派人秘密监视他的一举一动。有一次士兵传回来一个消息,说刘禅在房子外面挂了一个牌匾。
牌匾上写了三个大字“中山寨”,司马昭沉思半晌,忽然哈哈大笑起来,说道:“让士兵都撤回来吧,不用再监视刘禅了!”大臣不解,纷纷问司马昭为什么,司马昭道:“你们将中山寨倒过来念就会明白了。”
这三个字倒过来念便是“寨山中”,也就是在山中的意思,刘禅此举就是向司马昭表明,从此之后隐居山中,对权力不再有丝毫的兴趣,希望司马昭放心。刘禅略施小计,便能化险为夷,能说他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