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班的时候。
朋友突然接到孩子的电话。
他心存疑惑,问道:“儿子,现在不是上课的时间吗?”
孩子回答说:
“我早上起得晚,干脆就不去上课了。”
不知道何时起,就读初二的孩子开始“摆烂”了,只要不想上学,孩子就会找各种借口不去学校。
其实朋友知道,孩子是想在家玩手机。
小学的时候,孩子成绩稳定在班级前五,聊起孩子朋友还是满脸的笑容。
孩子升入初中之后,谈起孩子朋友就只会叹气了。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转变呢?
用朋友的话来说:“孩子摆烂后,我才知道废掉初中生的方式,不过是纵容两个字!”
01
那些被误解的“自由”
升入初中之前。
孩子成绩不错,朋友因此很是溺爱孩子。
谈起孩子的教育。
朋友总习惯说:“孩子自由开心最重要。”
可初中阶段,与小学是不同的。
作为一名初中生,不仅需要学习具体的知识,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而习惯的养成,需要孩子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李玫瑾教授说过:
“青春期孩子需要的不是自由,而是带着护栏的跑道。”
如果孩子走进初中的校园,家长还放任孩子“自由生长”,那么这种养育就是放纵了,只会让孩子毫无顾忌地“肆意生长”。
孩子想玩手机,家长不管不问。
孩子乱交朋友,家长也认为孩子有交友的自由。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成不加修剪的树木,将很难成为“参天”之材,甚至还会养成许多的坏习惯。
02
“纵容式养育”的3个陷阱
不可否认:
每一位父母,都深爱自己的孩子。
但初中生的认知,往往是有限的,难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家长及时指引,帮助孩子走出误区。
如果父母无动于衷,放任孩子继续“发展”下去,真的很容易废掉一个孩子。
初中三年,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
家长的“纵容式教育”,通常会让孩子面临这几个陷阱:
①放纵时间管理
允许孩子自行安排作息,结果孩子不分昼夜地玩手机。
②代替承担责任
孩子不完成作业,家长就往自己身上揽责任,只会培养惰性十足的孩子。
③模糊规则边界
周末就可以多玩一会儿?放任下去,孩子每天都会玩到凌晨两点。
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
家长的纵容,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在一步步妥协中迷失了养育的初心。
03
重建规则的几个关键点
孩子成绩下滑了?
每天捧着手机,不愿意碰作业本了?
如果您的孩子处于这种情况,家长就要收起“纵容”,及时参与到孩子的习惯养成了。
作为家长要牢记:
14岁左右的年龄,恰恰是孩子可塑性最强的时候。
通过重建规则,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走出误区;那么,具体如何去做呢?
①家长放下手机,做好榜样作用。
当孩子放学回家,家长就别玩手机了。
不妨学学武亦姝的家长,将手机收起来,同时营造学习型家庭,与孩子一起读书学习。
②提升孩子认知,让孩子变得懂事。
孩子为何贪玩?
家长的不管不问,很容易让孩子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惯,撇开作业去玩手机。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不仅要做好榜样作用,还要通过一些名人案例,甚至是个人的生活经历,让孩子明白读书学习的意义,提升孩子的认知。
③设定必要规矩,从他律转为自律。
孩子爱玩是天性,但一味地玩耍,却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作为家长需要设定规矩,引导孩子做到劳逸结合。比如和孩子约定好,完成作业之后可以玩一会手机,或者带着孩子参与其它活动等。
04
写在最后
稻盛和夫说:
“纵容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家长朋友们请记住:
没有孩子会主动选择堕落,他们更希望有人帮忙指引正确的路。
教育不是驯兽,更不是放羊。
那些看似“狠心”的规矩,其实是给孩子装上导航仪。
而家长的“纵容”,表面给了孩子自由,而实际上都会变成捆住孩子的绳索。
在您看来,是不是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