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好的家长,藏在5句话里!(值得一读)

锦囊课程 2025-03-10 16:36:38

孩子出生后。

很多家长,其实都是新手。

大家很爱孩子。

可如何带孩子,怎样教育孩子,都是需要技巧的。

爱不得法,就会变成消耗。

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的“重要他人”。

大家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判断和抉择,甚至决定孩子一生的走向。

那么,如何爱孩子呢?

用莫言先生的话来说:

好的家长,往往就藏在下面的5句话里,值得各位一读。

01

“别把孩子当泥巴捏,要当种子养。”

老舍曾说:

“孩子的眼,就是一个放大镜。”

家长的行为,会尽收孩子的眼里,成为孩子模仿的参照。

某种意义上来说:

父母的手攥得越紧,孩子的世界缩得越小。

举个例子来说:

某重点中学的“学霸”小林,从小就按照妈妈制定的计划表生活。

比如,起床后刷题几分钟、上厕所不能超过5秒等。

高考后,他考上了北大。

结果,在开学一个月后选择休学,理由是“不会自己选课,连袜子都不会叠”。

孩子的成长,不应该是流水线。

做聪明的家长,不要按照自己的标准,把孩子当泥巴捏。

而是要将孩子看作种子,给孩子阳光雨露就够了。

莫言在《晚熟的人》里,写过一个细节:

村里老人教孩子种地,总说“土要松,苗才能窜”。

其实教育,遵循同样的道理。

家长要做的是,做好松土施肥,而不是雕刻修剪。

02

“说教不如摔跤,讲理不如演戏。”

如何教育孩子呢?

李玫瑾教授,做过一个实验:

让两组孩子学习交通安全知识,A组听老师讲2小时交规,B组在模拟马路上玩角色扮演。

一个月后测试,B组正确率高出47%。

从中可以看出,讲再多的道理,都不如去亲身体验。

就像莫言,在回忆童年时说的:

“我爹从不说要孝顺,倒是每天给我奶洗脚水端得稳当。”

家长的身体力行,比说教更有意义。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不妨试试这些具体操作:

①想教孩子分享?

就和孩子玩“蛋糕分切比赛”。

②想培养孩子耐心?

可以一起种植物,然后记录生长过程。

③想训练孩子勇气?

可以在家里,设计障碍赛,带着孩子一起玩耍一起疯。

家长请牢记约翰·杜威的一句话:

“教育不是告知,而是共同经历。”

03

“耳朵,要比嘴巴更忙碌。”

先看一个案例:

某医院接诊过11岁抑郁症患儿,病因竟是“父母每天说教超200句”。

作为家长要知道:

孩子在接受批评时,前额叶皮层会出现类似疼痛的反应。

某种意义上来说:

耳朵听到的东西,记忆会更加深刻。

在诺奖演讲中,莫言先生就讲过一个故事:

他小时候偷听大人们讲故事,“那些夜晚的耳语,比白天的训话生动百倍”。

这种情况,有什么教育意义呢?

家长也要学会倾听,做到耳朵比嘴巴忙碌,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孩子。

比如,有一个流行的“321倾听法”。

每天至少3次放下手机、2次重复孩子的话(如,你是说……)、1次拥抱回应。

坚持三个月之后。

孩子往往会主动和家长诉说,亲子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04

“家长,也要有一个错题本!”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

面对孩子的错误,家长要用正确的方式引导。

这样的教育,才会有意义。

教育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调查:

成绩前10%的学生家长,80%有记录孩子犯错规律的习惯。

这样做的好处,有助于孩子真正改掉错误。

比如,莫言在散文里写:

“我娘不识字,却记得我每回摔跤的坑洼处。”

做聪明的家长,不是要当纠错机,而是要做“错误的善意提醒者”。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孩子喜欢撒谎:

①普通家长:“再说谎打断你的腿”,转脸就翻篇了。

②智慧家长:“这个谎话编得挺完整,要是用在故事创作上就更棒了”,接下来,会带着孩子一起“编”故事,然后说明撒谎的危害,要用更多的故事去圆谎。

蒙特梭利说:

“每个错误,都是成长的请柬。”

关键是,家长如何利用这个契机,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

05

“别当永动机,要做弹簧秤。”

什么是聪明的家长?

某数据显示:

过度付出的家长,子女反而更容易抑郁。

聪明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能把握住一个度。

如同莫言在采访中提过:

“好父母得像皮筋,该紧时绷得住,该松时弹得开。”

尤其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

他们希望获得认可,希望有自由的空间和时间。

面对家长的喋喋不休,孩子很容易失去耐心,但很多家长偏偏喜欢这样做。

把握好一个度,方才是明智的家长。

给孩子标准,不过分要求,反而有助于建立信任的亲子关系。

06

写在最后

莫言在《檀香刑》里写道:

“好日子是熬出来的,好孩子是陪出来的。”

教育的真谛,或许就藏在这些日常的智慧里,不是雕刻时光,而是种下光阴。

与万千家长,共勉吧!

1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