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主体生成记:实践中的情感与认知

青山共风雨 2025-04-30 10:50:21

审美感知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人的本质力量和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将审美感官的形成视为一种“对象化”的过程,即人的本质力量在实践中的展现。

审美感知的实践之源

音乐感、形式美等审美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实践逐渐形成。一个不具备音乐感的耳朵,即使面对最美妙的音乐,也无法感知其美。这是因为审美价值依赖于主体的感知能力,而这种能力又受到其感觉范围的限制。社会人的感觉与孤立个体的感觉不同,因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推动了感性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的感觉,包括五官感觉和精神感觉,都是在与自然界的互动中形成的。这种互动不仅唤醒了人的感官潜能,也使得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对象化。因此,为了使人的感觉与自然界和人的本质相适应,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需要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审美主体的生成

审美主体因素的生成和发展并非孤立的自我意识繁衍,也非自然赋予的本能。它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与客观对象的情感联系,从而形成审美知觉和对现实的审美反映。这一过程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劳动与潜能的释放

在《资本论》中,劳动对于人的潜能释放的重要性。人通过劳动作用于自然,不仅改变了外部世界,也唤醒了自身内在的潜力,使这些潜力受到自己的控制。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