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舜晞的演员之路:流量时代,能不能靠实力突围?

怪兽史纪 2025-02-19 15:41:14

拍摄《孤舟》时的一个细节曾引发不少讨论:在一场爆破戏中,现场火光冲天,演员不得不迅速穿梭躲避。

有人发现,曾舜晞明明可以使用替身完成这段危险的镜头,却坚持自己上阵。

在采访中,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很多情感细节和节奏,替身没法替你体验。

”这句话使得不少人开始重新思考,作为一名青年演员,流量之外,他到底在追求什么?

在角色中突围:从武侠到田园的表演跨越

翻开曾舜晞最近几年的作品名单,类型跨度会让人有些意外。

从古装武侠的《七夜雪》到谍战题材的《孤舟》,再到乡村题材的《田耕纪》,每一部作品都带着不同的气质。

在《田耕纪》中,他完全抛开了城市青年的气质,饰演一个生活在田野间的乡野少年。

尤其是那场在稻田里收割稻谷的戏,佝偻的背、粗糙的手,每一个小细节都精准地呈现了田野里的真实感。

这样的角色切换并不容易。

一些演员可能一生都在某种固定类型里打转,而曾舜晞选择打破定型,在角色中找到更大的施展空间。

他并不是在简单地尝试不同类型,而是让角色类型反过来塑造他的表演能力。

每一次切换都像是一场全新的考验,也是一次可以让观众重新认识他的机会。

细节之功:从瞳孔震颤到肢体语言的突破

演员的表演成不成功,往往藏在细节里。

比如在谍战剧《孤舟》中有一个镜头,曾舜晞饰演的顾易在一场激烈的枪战后,靠在角落喘息。

摄像机对准了他的面部特写,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瞳孔微微震颤,像是捕捉到什么危险又被迫克制。

有人问他,这种细节是怎么做到的。

他平静地说,“只有完全沉浸在角色中,才可能触发这种自然反应。

除了眼神细节,他的肢体语言也在不断自我突破。

在同一部剧中,整理领带这样的细微动作被他设计成了角色转变的一个标志:每当顾易从普通人切换到卧底的敏感身份时,他都会下意识地整理自己的领带,好像在告诉自己要进入另一个“战斗模式”。

对于一些观众来说,这样的微妙符号注定会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共鸣。

声音塑形:台词外的角色刻画

不少演员在念台词时有一种固定腔调,尤其是古装剧中更容易出现“戏剧腔”。

但曾舜晞努力摆脱了这种惯性。

在《七夜雪》中,他刻意压低嗓音,声音里透着一种质地像砂砾的微涩感,和角色霍展白的侠骨柔情完全契合。

同样,在《田耕纪》中,他保留了方言尾音,让角色的乡土气息更浓。

曾经有观众留言说,“光听声音,我就知道是他在演。

这样的声音塑形其实并不简单,需要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塑造都达到一定深度。

不是在“念”台词,而是让声音真正成为角色的一部分,为人物服务。

换句话说,他不仅在用表情和动作演戏,还用声音增加了角色的层次感。

演员的选择:流量之外的职业态度

很多人都知道,流量演员的工作日程常常被品牌广告、综艺节目和社交媒体填满,而曾舜晞却显然在这些领域刻意留了“空白”。

他曾经在采访中提到,他把70%的时间用在剧组,这样的安排并不是某种策略,而是他认为演员的本分就是创作好角色。

举个例子,《莲花楼》取得了超过42亿播放量后,他接到了不少商业代言,但对于剧组拍摄的要求,却一点没降低。

据报道,他在拍《孤舟》时主动要求减少使用替身,上阵完成爆破戏。

有同行演员甚至表示,这种态度对整个剧组的创作气氛都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面对流量和实力的权衡,曾舜晞的做法其实给人一种明确的答案:以作品为核心。

一旦过分分散精力,可能很容易迷失在更短期的成就中,而他却用行动证明,好的作品比热搜数据更有长久价值。

结尾:用专业主义打破偏见

在流量时代,人们喜欢给演员贴标签:偶像派还是实力派?

有人说这是两条互相对立的道路,而曾舜晞用自己的实践证明,这两者并不矛盾。

你可以是颜值在线的明星,同时也是能够打动观众的演员。

当他饰演的霍展白在雪中独行,顾易在黎明前潜伏,沈诺在麦浪中微笑,这些场景拼贴出一个新世代演员的群像——他们不愿只做市场游戏的工具,而是用自己的努力发声。

在聚光灯的背后,这样的选择显得尤为珍贵。

或许,这才是关于流量与实力的真正答案:不必纠结于外界的定义,用专业主义定义自己,才是一个演员长久立足的关键。

在这个注意力转瞬即逝的时代,像曾舜晞这样愿意不断突破和扎根的演员,或许正是我们希望看见的未来。

0 阅读:0

怪兽史纪

简介:吕浩淼说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