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普通人每天都要吃什么?放到现代,你可能一口都吃不下去

近史风云录呀 2025-02-05 15:57:52

如果有一天,你真的实现了时空穿越,直接来到了秦始皇面前,他会用什么招待你呢?

在确认你不是刺客的情况下,秦始皇很有可能请你吃一顿烧烤,而且还是味道十分奇特的烧烤。因为在那个时候,烧烤就已经是顶级的美食了。

如果皇上吃烧烤的话,那老百姓们日常都吃些什么?古代的主食都是什么?他们也像我们今天这样,有大米白面吃吗?

有肉但是没有馒头

人们脱离茹毛饮血时代的标识,就是会用火来制作熟食,这是人类进化的一大步。

而在此之后,人们对于“吃”的意义并不在意,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根本不管什么好吃不好吃,吃下去管用才是王道。

到了夏商周时期,人们并没有多少东西可以吃。就算是商纣王这样的人,也是粗暴地盖了一座酒池肉林,里面有酒有“肉”,就是最高规格了。

而当时的百姓们呢?他们肯定不能像商纣王一样,他们只能是每天吃糠咽菜。

除了一些可以采摘的果实蔬菜,人们吃得最多的,也就是自己种植的那些。

北方的人吃小米,也就是“粟”,南方人吃大米,也就是“稻”,这便是人们最常吃的主食。如果还想换点花样的话,还有黄米、大豆、高粱等粗粮。

一顿饭光吃这些也不行啊,菜吃点什么呢?古人没有炒菜用的铁锅,更没有油和调味,所以他们只能吃蔬菜沙拉。

那时候人们最常吃的菜有五种,分别是葵、藿、薤、葱、韭,这五种菜又被统称为“五菜”。

“葵”并不是指瓜子,而是指冬葵,又叫冬寒菜或者野葵,这种菜甚至可以用来煮粥。

“藿”不是指藿香,而是指大豆的叶子,现在叫做“豌豆尖儿”,是南方地区有名的菜肴。“薤”(xiè),就是现在的藠头,是一种与洋葱是近亲的植物,南方人经常用它腌咸菜或者泡菜。

剩下的葱和韭,就与现在的含义一样了,这五种菜是古代人们最常吃的菜,都是我们本土就长的,而且很好获得的蔬菜。

而在肉类方面,可供选择的肉倒是不少,因为那时候的人们可以去山里打猎,因此肉类其实是不缺的。

那如果没有打猎的条件该怎么办?那就只能买了。

虽然肉的种类很多,但是人们想要吃肉的话,烹饪方式却只有三种。

第一种就是直接上火烤,也就是烧烤;

第二种就是扔到锅里和菜一起煮;

第三种就是放在陶罐里蒸。

但是有一点,那时候人们可没有什么调料,最多也就是粗盐。

在炎黄时代,住在海边的“夙沙氏”发明了通过煮海水制取食盐的方法。只不过当时的盐纯度都是粗盐,只通过蒸馏最多也只能制取粗盐。

而且当时的盐还是五彩盐,有青、白、黑、黄、紫五种颜色。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就是因为盐里的杂质太多。

当盐里存在不同的金属元素时,便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同时由于含有不同的金属元素,它们的味道可能也有差异。

春秋战国的战争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把各国的吃法都集齐了,就连烧烤也出了花样。

人类学会的第一种烹饪方式便是烧烤,烧烤也是最为简便的烹饪方式。秦朝的人们直接将肉放在火上烤,这种烤法叫做“燔”,这也是最常见的烤法。

如果要吃得精细一些,那就是将肉切块,然后再串起来烤,就像今天的羊肉串一样,这种烤法叫“炙”。

还有一种特殊的烤法,是将肉包在树叶里,再包上一层泥土,扔在火里烤,就和今天的叫花鸡一样的做法,这种烤法叫“炰”(páo)。

看这个字也能看出来,这是一种怎样的烹饪方法。

煮和蒸就没有什么花样了,都是朴实无华地扔进锅里,贵族就用青铜器皿,平民百姓就用陶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人们一般都是用煮的方式,就连诸侯们开会也是煮肉吃,而不是几位国君围着火堆烧烤。

后来刘邦跟项羽打仗的时候,项羽说要把刘邦的父亲扔进大锅里煮了,刘邦还让项羽留口汤尝尝。

此时能装下一个人的大锅,便是项羽军队中的行军锅,装下一个人是绰绰有余的。万一粮食不够了,士兵们“煮人为乐”也不是什么少见的事。

因此,秦朝之前,百姓们的主食是粟和稻,还有少量的地区是黄米、高粱等杂粮。吃的菜是最常见的“五菜”,至今我们还在吃这五种菜。

因为开放打猎的缘故,肉类倒是不少,但是因为缺少调料,做出来的肉也一般,在很多时候就是煮肉吃。

有馒头但是吃不上肉

自从汉武帝打败了匈奴,开通了丝绸之路后,人们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提高。就只在吃饭这一方面,就比秦朝强了好多。

首先,经过了“文景之治”,农民们的耕种技术也提高了不少,五谷“稻、黍、稷、麦、菽”已经十分常见了,想吃什么都行,不过要看地区。

南方人还是以稻为主,也就是吃大米饭,而北方人的选择就多了一些。

因为在西汉时期,磨粉的工艺也取得了进步,北方人可以将小麦磨成面粉,然后做出了各种面食,这就是南方人吃不到的东西了。

而且面食一经问世,便十分火爆,百姓们也研究了饼的多种做法。

用水煮的叫汤饼、用笼屉蒸的叫蒸饼、用火烤的叫炉饼,每种大类别下面最少有七八种小类别,可谓是“百花齐放”。

面食,正式进入了百姓们的日常食谱当中。除了最常见的饼、馒头、包子之类也开始出现,如果穿越到了汉朝,还能吃上一顿韭菜鸡蛋的包子。

汉朝开通丝绸之路后,大量蔬菜与水果也进入了中原,比如我们常见的“黄瓜”,它的原名其实应该叫“胡瓜”,它就是从西域来的。

从西域来的水果也不少,石榴、无花果、番木瓜还有最经典的葡萄等等,不过这些东西可能只有贵族才能吃得上了。

自汉朝之后,唐朝时的繁荣其实只有上层繁荣,底层人们吃的其实还是那一套。

当初汉朝时通过丝绸之路进来的蔬菜,已经有一部分实现了本土种植,成本一下子就小了很多,也就可以走进寻常百姓的家里了。

而且唐朝对于盐的管制十分宽松,盐不再是珍贵调料,因此也就出现了很多有味道的食品。

比如烧饼,之前的饼不放盐,生啃实在是难以下咽,在饼里掺上一些盐,能产生巨大的变化,因此唐朝百姓们吃的东西,就是在汉朝的基础上升级了一下,并未产生大变化。

有好菜但是吃不上

唐朝百姓们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是极度奢侈的唐朝贵族,确实将“吃”研究到了极致。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宋朝,并且开始向下转移,百姓们也开始研究“吃”的艺术。

由于各地的食材不同,也因此出现了不同的吃法,为后世各地出现不同的菜系打下了基础。

明朝的百姓们比起其他朝代,前期过得好一些,但是后期的百姓们又回到了最基本的状态。清朝更是如此,尽管上层贵族吃得是越来越好,但是老百姓们依然是萝卜白菜,甚至连大米白面吃不上。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古代百姓们能吃上什么,其实变化根本不大,除了几次大的技术突破,还能让老百姓的食品多一些种类。

单论做法的话,我们现在吃的东西,其实与宋代百姓们吃的东西没什么不一样的,就是那几样。

在西汉研制磨面工具之前,人们的主食就是粥,南方大米粥,北方小米粥。

西汉时期发明了磨制面粉的工具,从此面食就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这算是一次重大突破。而且东汉末年普及了植物油,也产生了一些影响。

在宋朝时,第一次出现了铁锅。宋朝时经济的繁荣,使得百姓们拿到一口铁锅并不是什么难事。而伴随着铁锅一起出现的,是炒菜。

于是宋朝老百姓的饭桌上有了炒菜。因此,到了宋朝之后,平民百姓饭桌上的东西其实就已经和现在完全一样了,有粥、有馒头、还有炒菜。

而在宋朝之后,人们停止了对食物的横向研究,开始了纵向研究,不再想着多找食物,而是想着怎样将一道菜做得更加好吃。

但是这种研究与平民百姓的餐桌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因为百姓们根本吃不起这样的菜。

更何况有些时候,百姓们连饭都吃不上,更别提吃好菜了。

如果赶上了好年头,百姓们就可以在过年的时候吃上肉。如果赶上一个荒年,就算是过年也吃不上好东西,有萝卜白菜就算是不错了。

更可怕的是,在这几千年的历史上,荒年的数量远远大于丰年,也就是说,百姓们根本没过上几天好日子。

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的生活才逐渐好了起来,吃肉也成了人们的家常事。已经习惯了吃肉的我们,如果回到古代去吃那些没有油水的东西,真的是难以下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