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公元前196年,淮阴侯韩信被吕后和他的伯乐萧何,以庆祝刘邦战胜叛臣陈豨为由,诱骗至长乐宫,后被宫女以布围住,吊在房梁之上,被竹签活活戳死。
临死前,韩信撂下狠话,直接令刘邦瞬间脊背发凉!那么韩信为何要被处死?刘邦又到底在怕什么呢?
阴谋《史记.淮阴侯列传》这样记载这场阴谋,“相国给信曰:虽疾,疆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宫室。”
国士无双的韩信,在被擒拿之时,以无比悲痛的心情说出来了令汉高祖刘邦冷汗直流的话: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刘邦听到这句话,简直吓出了一身冷汗。他以为韩信死了,威胁他的人就没了,没想到竟然还有个蒯通?
而蒯通这个人是韩信的谋士。彼时楚汉战争已经进入到关键阶段,齐王韩信,手握二十多万雄兵。此时的刘邦和项羽,势均力敌,谁也打不赢谁,而韩信这最强大的第三股势力,就成为了双方必须争取的力量。
谁得到韩信的支持,谁就能最终得到天下的霸业。
就在这时蒯通出场了,这个韩信手下的第一谋士对时局了如指掌。他看韩信犹豫不决,便对他说道,现在情况非同小可,“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现在就应该下定决心,是时候做决断了。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其主不行,反受其殃。”
他接着给韩信分析目前的局势,就韩信现在来说,已经是国士无双,封无可封了,所以“野兽已尽而猎狗烹”,功高盖主,是非常危险的啊。
可以说蒯通这个人是十分厉害的,能够提出这个问题,也是十分有胆识的,因为一旦被采纳,他就跟着韩信飞升了;不被采纳,日后事情败露,这可是掉脑袋的。
而韩信念及与刘邦的旧情,自己蒙住了自己双眼,也葬送了日后自己的性命。那么韩信为什么不听蒯通的呢,他对刘邦又有怎样的情感呢?
韩信与刘邦的初次交锋韩信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极力想证明自己的价值,极力想要使自我得到施展,他的胯下之辱,对漂母的承诺,遭受的白眼,他都能挺住,为的就是实现自我抱负的那一天。
谁能让我实现价值,他就跟谁!
可想而知,当刘邦阵营这么看重他的价值时,韩信简直是愿意为了刘邦肝脑涂地,死一万遍都愿意。韩信是感激刘邦的,对刘邦的感情很深。
反观刘邦个人这边,他用韩信,是因为萧何的极力推荐,也是因为韩信确实能够帮助他实现霸业。但是刘邦这个人心十分的坚硬,他对所有威胁他霸业的人都能做出无情的举动,没有任何感情的束缚,是一个狠角色,这样的人,是十分可怕的。
韩信和刘邦对待彼此的感情不同,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这也是导致刘邦最终杀掉韩信的主要原因。
一开始韩信并不是齐王,也不是淮阴侯,仅仅是一个十分落魄的贵族后代。《史记》这样描述他,“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贫,好带刀剑。”
因此,韩信对于自我的认知便是一个没钱的提着剑的“士”,他没什么谋生之道,就是到处混饭吃。
有一天,他结识了下乡亭长,便整天到人家蹭饭吃,这样的人无疑是十分令人讨厌的,一个亭长又不是什么大官,也不富裕,经不住这么吃,所以后来韩信再去吃饭的时候,亭长夫人就一直没做饭,韩信看着到了饭点,什么动静也没有,也就马上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了,他立刻离开了,再也没有回去。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韩信的情商和观察力是极高的,但自尊心也是极强的,不愿意忍受一点屈辱。
后来韩信在城下钓鱼,但是有一句话说的好,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偏找苦命人。他钓了半天,结果一条鱼没有钓到,反而耗费体力过多,快要晕过去了。
这时候,一个漂母,就是在河边洗衣服的妇女又把他救了,给他饭吃,照顾他。而韩信这样自尊心极强的人,是不愿意白白受别人恩惠的,他便帮漂母把所有的衣服洗完了,还说:将来我一定会报答您的。
谁料漂母听到这话却十分生气,可能认为韩信是在说大话,便生气地反驳说,:“我救你,是为了让你报答我吗?”
但漂母绝对想不到,多年后的一天,成为楚王的韩信,依然没有忘记这个漂母,他费了很大力气找到了他,并回馈以千金。这便是著名的一饭千金的故事。
从这里可以看出,韩信重情重义。
看待一个人的品行,就看他在苦难之中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看他有了权力之后是否变得贪婪无度。而韩信在最落魄的时候,依然坚持自己心中的价值观,想着要好好报答救命之人;在成为一地之长的时候,依然记得曾经帮助自己的人。
这样的人,可以说是真正的士,不欺骗自己,不欺骗他人,说到做到。这一点,构成了韩信性格的底色,那就是真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因为利益而改变的。
所以当蒯通来劝说他的时候,他知道蒯通说的是对的,但就是不能够这么做,因为他的内心不允许自己背叛刘邦。
除此韩信的另一个特点,便是有雄心,且能隐忍。在他还很落魄、一文不名的时候,有一个流氓,有一天和韩信起了冲突,非要韩信从胯下钻过去才肯罢休。
流氓挑衅地说,“你虽然个子高,总挎着剑到处晃悠,其实就是一个怂货,你要是真有本事,就拔剑刺死我,要是怕了,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韩信果真钻过去了。
这就是著名的胯下之辱,可以想象,像韩信这样自尊心这样强烈的人,竟然会忍受这奇耻大辱,这只能说明他为了达成他的目标,宁愿牺牲士最为看重的尊严。
但也足以见到,他的雄心和自信,到底有多么惊人。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一个人一旦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便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人不会一直背运的,就看你能不能坚持到时来运转的时候,正如尼采说的,“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后来适逢天下大乱,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项梁在两个月后渡河北上,韩信觉得机会来了,便去投奔项梁。项梁死后,韩信又跟随了项羽。
项羽和刘邦最大的不同,便是项羽领兵打仗非常厉害,是一种天赋,但是人际关系特别差,这大概是专才的通病;而刘邦在任何一个专业领域几乎都不行,但是用人识人方面,却是非常厉害,能够为了得到人才和顾全大局忍辱负重。
在项羽这里,韩信出于对他的敬佩,多次诚心诚意地去给项羽献计,但是对韩信从兵书上看过来的这些东西,项羽简直是嗤之以鼻;而反观刘邦这里,萧何看出了韩信的潜力,极力推荐,甚至不惜月下去追回远去的韩信。
所以当蒯通劝说韩信的时候,他会选择刘邦也就不奇怪了。谁清楚他的价值,他就死心塌地地跟谁!
挡我者死反观刘邦这边,假如用一个词来概括刘邦的性格,那就是“挡我者死”。韩信是刘邦亲手提拔起来的,但是如今他成长的太快,位置太高了,高到已经无法再封赏了,甚至已经威胁到皇权地位了。
这就是为什么韩信必须要死!
一个是功高盖主,韩信当时的地位和威望简直是逆天的存在,就连樊哙这样的开国功臣,跟随刘邦去过鸿门宴的超级元老,见了韩信竟然用下跪来表示他的尊敬。
另一个原因就是年龄的问题,韩信此时34岁,智勇天下,国士无双;而刘邦已经六十多岁了,还有几年活头?难道自己拼搏一生打下的天下,最后要留下韩信这样一个大的隐患吗?他死后,假如韩信想要谋反,那不是分分钟的事情?
最后一个原因,便是传言。当时刘邦到处在平叛异性诸侯王,不管你是真反还是假反,只要你有这个能力,就要灭了你,江山不能有丝毫的威胁。
还有个蒯通?暗杀韩信的事情,虽然是吕后动的手,但其实刘邦肯定是知道的,甚至可以说就是刘邦授权的,只是为了为自己留个好名声,才借口去平定叛乱,回来才假装知道这回事。
按理来说,一切都在意料之中,韩信一死,他的心中就再也没有什么担子了,但是当他听到韩信临死前说,蒯通竟然让他谋反,他简直惊出了一身冷汗。
他之所以后怕,一是韩信竟然真的像传闻的那样,曾经有考虑过谋反的事情。二是这个蒯通,竟然有这么大的胆量,这样的人,实在是留不得!
惊吓之余,刘邦立即叫人把蒯通抓了过来,要砍他的头,而蒯通这个人,也真是个人物,他临危不乱,说,“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
就是说,我当时就是韩信手下的狗,您就是尧这样的圣人,我冲您犬吠,不是因为您不仁,而是因为狗就是这种东西,就喜欢冲主人之外的人叫。
这句话把刘邦听的乐开了花,也就饶了他。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和理想而活着,韩信一辈子在找那个实现自己价值的人和地方;刘备一辈子担惊受怕,害怕自己打下的江山付之东流;蒯通是典型的人精,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处处为自己打算。
大概谁也没错,他们都只是为自己心中的梦活着吧。假如时间倒流,韩信知道自己的真心换来今天的下场,会不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呢?
参考资料:
《史记.淮阴侯列传》
《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功侯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