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安水务、博天环境、东方园林……环保行业遭遇“退市潮”?

南晴看环保 2024-08-07 16:36:50

作品来源:环保圈

作者:Blanche

又一家环保企业即将退市!

8月2日,巴安水务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上海巴安水务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深证上【2024】631号),深圳证券交易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

▼图片来源:巴安水务

自从今年2月2日,*ST博天发布公告“公司股票自2024年2月5日开市起停牌”开始,*ST、退市、亏损已经成为环保行业2024年的高频词。

东方园林分别于2024年4月19日、20日、22日三次披露退市风险警示的提示性公告;双林环境因连续三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升禾环保因2022年、2023年连续被注册会计师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而被强制终止挂牌。

此前,美尚生态也因为连续二十个交易日的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而被深圳证券交易所决定终止*ST美尚股票上市交易,并被披露长期财务造假,连续9年虚增利润合计高达4.57亿元。

然而,就在前两年,“环保企业上市热”还曾一度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从“上市热潮”到“退市寒流”,这种温度差究竟从何引起?我们又能从中窥见环保行业的哪些规律?

1

金钱永不眠

资本追捧造就“上市热”

在这波“退市潮”中,不难发现财务问题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藏在财务困境背后,政策、监管、资本市场、大环境下行等都会是绕不开的原因。

环保企业的财务为何捉襟见肘?市场上的钱都流向哪去了?为什么环保企业的钱越来越少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如先回看一下“钱是从哪里来的”,也就是回到前些年的“环保企业上市热”。

根据《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2)》统计,2012年至2022年,我国A股上市环保公司数量由86家增长到190家,尤其是2021年前十个月,共有25家环保企业挂牌上市,也就是说平均每个月就新增2家上市环保企业。

▼图片来源:《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2)》

为什么当时环保企业会积极涌向资本市场?自然是因为资本市场的欢迎。

2020年9月,国家明确提出“双碳”目标,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明确“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此外,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以及2018年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试点,都为环保行业扩大发展、走向上市,拓宽了融资渠道。PPP模式的运行,向社会资本开放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更是直接为环保企业提供了大量项目,开启了产业发展的10年黄金期。

在政策、渠道与项目都利好的情况下,资本市场自然也将目光投向了环保企业。在此情况下,环保企业纷纷IPO敲钟,迎来了一波“上市热”。

2

政策余温散尽

环保行业遭遇“退市寒流”

回顾了“环保企业上市热”,看到了钱从何方而来,那么再回到问题本身:钱流向了哪里?

如果把环保行业的上市现状比喻成当下热门的“火锅局”,企业作为“锅中食材”面临的就是:资本市场倒冷汤,空间不够,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众所周知,环保行业是政策依赖性比较高的行业,正是借着政策的“东风”,在“黄金十年”乘上了发展的快班车。而行业进入瓶颈期后,原先的利好因素逐渐冷却,导致如今的环保企业遭遇到退市寒流。

以PPP模式为例,虽然它为环保企业带来许多机会,但企业自身和市场都很清楚,PPP项目最大的特点便是投入资金巨大、回收周期长,当地方政府财政吃紧,企业的应收账款就会相应累积,由此影响到资金流动性,自然会使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遇冷、大为受挫。

例如,博天环境从2015年到2018年的实现了三年间应收账款从7.54亿元至42.16亿元的成倍级增长,到了2019年末,博天环境实现营业收入28.89亿元,同比下降33.37%,出现企业自上市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

被应收账款逐渐压弯了腰的企业比比皆是,又如2021年光大环境实际增加应收账款达70亿左右。PPP的大旗一面为企业高歌盈利新高、不断扩张,另一面则是遮盖了风光下回款慢、融资难的窘境。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内环境治理已经卓有成效,以“治污”为中心的大型项目慢慢减少,仅仅停留在末端治理,已经不足以应对当前的行业变化,在资金回收周期漫长的旧模式下,不积极走上转型之路,企业就可能遭遇到被淘汰的结局。

所以说,从风光上市到仓皇退市,这种冷热的温度差并不是骤降,而可以看作是余温散尽,行业特性所导致的市场发展曲线。

3

证监会敲响警钟

将进一步严格强制退市标准

2024年4月2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严格强制退市标准”,体现出监管力度加大的趋势,也意味着未来已上市的环保企业将面临更严格的监管标准。

▼图片来源: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当前大环境下行已为行业内敲响警钟,2024年企业退市危机频发,本质上体现了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以及监管力度逐渐加强、规范的趋势。而对于环保企业来说,“从末端到源头,从治污到智慧”的转型也是必然之路,扩大效应范围、提高服务效能都是下一步的方向。

在今年的中国环博会上,谈到环保行业的未来,不少展商也表示在新态势下企业正在积极寻求破局。山东群峰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伟提到了企业的“生态效应”这个词,“要不断地开发新技术,从一个个小的板块向外延伸,越做越广”。

望向环保行业的明天,我们要把握三个“策”:

一是政策。无论情况如何变化,环保行业都会与政策休戚相关,即便目前面临应收账款困扰、基建项目空间缩小等问题,但要想寻求下一个“风口”,企业应一如既往紧抓政策导向,从中嗅出商机。

二是对策。国家政策在前,企业策略在后,技术创新是不变的交汇点,也是昨天、今天与明天共同的“对策”。

三是决策。从单纯解决污染问题到提供具备前瞻性、智慧性的解决方案,企业需要果断“决策”,从一个产品供给者转变为服务者,以此有效延长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正如每一个行业都会经历从起步、上升到滞缓的发展曲线,环保行业也来到了“变”局时期。既然转折是不可避免的,不妨换个角度,如果将行业的瓶颈看作是新通道,或许也可以到达新的旷野呢?

0 阅读:0

南晴看环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