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之后的平静——85后妈妈择校的心路历程

铜牛角 2023-02-23 05:20:00
编者按:

铜牛角在跟一些宝爸宝妈沟通交流的时候,发现很多宝爸宝妈都是有想法的,高手就隐藏在民间。

以往的时候,发表文章之前,铜牛角也曾经就学区的事情,请教过一些热心的朋友。不过绝大多数文章,都是铜牛角一个人的独舞。正所谓: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所以,铜牛角就主动联系了几位热心的宝爸宝妈,请他们把自己的宝贵经验写成文字,分享给大家。

大家都不是专业作家,或许写不出华丽的文字,不过,我们只要拿起手中的笔,写出自己最真实的经历即可。铜牛角会把您的声音和宝贵经验及时地传递出去。铜牛角热切期盼有意向的宝爸宝妈主动联系。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鲸奇”创作的文字——《寻找那个极其微小的平衡点》。由于文章内容较长,铜牛角开启连载模式,分三次刊发,本次为第三篇,敬请关注。

第一篇内容请查阅:《【幼升小择校】丰满的理想与残酷现实的差距——85后妈妈择校的心路历程》

第二篇内容请查阅:《迟来的择校调研——85后妈妈择校的心路历程》

3.寻找那个极其微小的平衡点

一圈调研下来,先是大量的信息对比带来的焦虑,之后迎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

这种平静源于似乎触摸到了我称之为“教育的地平线”的东西。

教育的本质兼具“教”和“育”。我们往往注重“教”,而“育”则在更多情况下被忽略掉了。因为“教”可以用各种考试或者成绩去衡量,而“育”基本上都是以最低标准——不出问题来衡量的。教育是一个长线工程而非短线,或者说过程更接近农业自然生长,而非工业流水线。然而,班级授课本身就是设定车间和标准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能指望用标准的东西去完成非标准任务呢?

所以,最后的最后,我退了一万步,躬身自省,也许是像我这样的家长对学校强求太多了!!!

事实上,无论选取什么样的学校,都不可能是完美的。

你所以为的素质和能力教育,在部分教育工作者那里,可能是工作的额外负担,可能是花拳绣腿,很难立竿见影地出成绩,即便能够培养孩子的能力,那也不是本阶段老师所能收获的“果子”。

专家倡导的新型理念,之所以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主要是因为多数专家并不在第一线冲锋陷阵。

家长们所想要的长线上的能力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家长们的一厢情愿。作为教育从业者而言,他们承担的只是阶段性的工作,总是要定期验收工作成果的。

家长唯一能做的是:基于家庭理念、家庭财力、孩子个性等多种因素,在经过反复权衡后,取一个相对的平衡点做出取舍,做出最终的选择。

面对相同的问题,每个家庭可能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而我反复衡量取舍后能给出的答案只能是暂时性去妥协,或者说在已经走上目前道路的情况下,寻求补救。

比如:不断自我充电,把家长作为最好的起跑线;想办法让孩子和学校彼此适应;把种种不适应作为成长机会;和学校错位培养,弥补学校教育缺失的部分等等。

有人可能会说,这样做家长太累了!是的,的确不轻松!那么,请问,除此之外,做家长还有其他捷径吗?

一段路的偷懒就会在另一段路上补上!

你玩过“平衡石”游戏吗?在流动的水中,将石块层层叠放,找寻那个极其微小的平衡点。要找到那个平衡点,有时候只需要几分钟,而有时候则需要几个小时。平衡点非常非常难于拿捏,现场操作的人所做的动作非常微小,以至于你甚至无法用眼睛看到它。当你最终找到那个点时,重力就会在那里,把你的石头粘在那里。一旦完成,在一个流动的世界,它看起来是那么稳定和安静。

在这里,我想说,这也许就是作为家长的一种修行,而我目前就是怀有此种心态。

如果说一定要贡献一点经验,请参考以下几点:

       (1)及早做好择校功课,信息的获取与判断非常重要。

(2)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有重视学业成绩,或者重视素质能力两种类型。如果你看重的东西和你选的学校不匹配,就会很容易陷入焦虑;客观评估孩子个性以及认知潜意识里你对学业成绩的在意程度,在有的学校,家长根本不用主动卷,而是老师主动卷你,如果家长不配合老师卷起来,就比较被动。

(3)能选九年制不要选独立的中小学(注:此条不代表铜牛角观点),特别是私立,只有把战线拉长,才会放心在小学阶段增加素质能力培养,才能相对降低教育的功利性。

(4)对学校的预期要降低、降低、再降低。每个学校都是一个相对独特的生命体,一旦选择就尽可能去适应,你以为的基础底线,可能也是很多学校的上线。当发生冲突时,各种投诉举报基本上都不能解决问题,这与你看到的一刀切简单粗暴是一回事。

(5)还是要尽可能去做学校的齿轮,客观判断学校的长短并取长补短,提供工具与拓展,助力孩子的成长。

(6)最后,不得不提一下幼小链接问题。

你有没有遇到这种争议:有的公立幼儿园告诉你不要提前学,学错很难改;而有的私立幼儿园,则拼命提前学。

然而到了小学,部分老师的授课进度较快,可能会嫌弃没提前学的学生基础差,而那些提前识字的孩子,则相对轻松一些。这大概就是社会上幼小衔接机构存在的合理的理由。

很多没让孩子上幼小衔接的家长,也会有后悔的时候。这个问题的“度”,其实很考验家长的智慧。

短期来看,一定是提前跑的跑得快;但长期来看,如果你在孩子该储备基础能力,比如大小运动协调力,自然生活接触体验的时候,却去学了书本上的死知识,那就是不可逆的,当这种危害慢慢释放的时候,你更会浑然不觉。相形而下,在刚刚升入小学的第一个学期,这种对心性的磨练之苦要清晰可见得多。

当然,真正执行双减的少数学校,暂时逃过这一劫。绷在老师心头上的弦,是当下阶段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表现,而孩子下一阶段的问题,则是其他老师的问题。但从表象到本质,从眼前到长远,只要你能看得到,就永远和家长取舍有关。

话说回来,家长的角度和老师的角度看到的又会不一样。身边好多同学、朋友都是老师,也会交流学校的各种现象。教育理想没有那么好实现,老师立场的辛苦和体验也有所耳目。在此不展开讨论亦不针对。

       学校的选择,除去学校本身外,还存在很多个体差异性。就像同样的事件,在不同人身上是不同的反应一样。家长也好、师生也好,都是大环境的产物,每个人都需要去寻找自己那个微小的平衡点。以此共勉吧。

0 阅读: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