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征兆,好几个白名单赛事纷纷发表声明,暂停比赛。有“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北斗杯”“全国青少年音乐素养大赛”。




这4个比赛都隶属于教育部公示的面向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这些竞赛被教育部认可,奖项在综评中也可以使用,俗称白名单。

综评是新高考后出现的新鲜事,不过也算是新瓶装旧酒,大家都是老司机。综评一般是高考成绩占60%,校测30%,高中阶段的成绩占10%。白名单竞赛奖项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综评学校第一轮简历关或者获得加分。于是乎,白名单的奖项变成了商品。
家长见面就问我能不能买奖项,做综评的机构如果说不能买到奖项,那估计生意少掉90%。
主办方不知道吗?也知道。比如,最著名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造假丑闻铺天盖地。我印象中有学生举报某个教授的师德,缺德教授让两位硕士生帮他家孩子做青少年科创大赛项目没得奖,缺德教授大骂学生。哎,他不知道的这个青少年科创大赛参与的人大部分都是博士、教授、研究员,区区两个普通硕士生哪搞得定。
这几年,业内人都在说,综评玩坏了。可能教育部会出台文件打压,果然来了。
会不会有更多赛事会停办?有这个可能性。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只剩下五大竞赛。不过不可能这么极端,青少年科创大赛丑闻不断,照样办得热火朝天,毕竟主办方来头大。

综评会不会停呢?估计不会。首先,学校也是愿意综评的,自由一些,自己就有操作空间一些,不论是吸引一些好学生或者收点有关系的学生。其次,从扩大内需来说,综评也是有用的。一个省最多招3、4千的学生,十几万人次的报名,报名费有几百万。大家为了参加比赛,要参加培训,养活几千、上万个培训机构。如果要买证,又养活了主办方里的一些人和中介。
总之是多赢。输的是学生和家长而已。学生从小就卷,搞点活动还想着将来为高考所用,累得要死。而且从小学会造假,浙大优秀学生造假被MIT开除,大概算是从小到大、全方面造假文化的一个反映。
我是希望综评变变。很有趣,好像大家总喜欢干一件同样的事,虽然不成功,但还是乐此不疲。综评类似于自主招生,自主招生玩坏,综评也毫无悬念玩坏。
转变思路,才能让我们的教育焕发新生。大家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