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的一生热衷于保存四样物品:枪、地图、指北针以及望远镜。而在这四样东西里面,枪与地图则是他格外珍视之物。
枪,对于粟裕而言,不仅仅是对过去战斗生活的感情寄托,更是他时刻关注战争风云、为国家安危枕戈以待的象征。
粟裕对枪的热爱,源于他在漫长的军事生涯中与枪结下的深厚情谊。有一次,粟戎生回家说起部队新装备了一种步枪。对于部队的新鲜事,粟裕总是很有兴趣与孩子们交流探讨。然而,这次他却直言:“这枪,不太适合我们部队。”这让粟戎生十分疑惑,为何刚装备的新式武器会得到父亲这样的评价呢?在听完父亲的讲解后,粟戎生不由得伸出了大拇指。原来,粟裕早已深入了解了新步枪的性能特点,从中敏锐地发现了问题。他指出新步枪射速太高,而当前的后勤保障能力难以跟上,所以不太适合部队实际情况。粟戎生深知,父亲说话简洁而成熟,没有经过深入调查是不会轻易下结论的。谈话之后,粟戎生去查找了新步枪的性能数据并进行计算,最终的结果让他心服口服。粟裕爱枪,但他的思想绝不是局限于“小米加步枪”的阶段。1979年的一次谈话中,他先谈到轻武器在近战、夜战以及一定地形条件下作战中仍旧发挥着重要作用,随后强调在未来反侵略战争的正面战场和主要作战方向上,必须以重武器为主。他以唯物主义者的视角,勇敢地承认并直面军事发展的趋势,展现出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粟裕的军事才能在解放战争时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担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指挥了宿北、鲁南、莱芜、泰蒙、孟良崮、沙土集等一系列战役,歼敌达20余万人。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更是他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在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的危急时刻,粟裕在一个月内连续“五次策划”,于5月13日至16日,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果断采用“猛虎掏心”战术,指挥华东野战军从敌人密集的队形中“剜出”敌“王牌军”七十四师。经过数天的激烈战斗,华野将其全歼,击毙敌中将师长张灵甫,挫败了国民党军对山东的重点进攻,改变了山东战局并推动全国战局向有利方向发展。粟裕是我军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1907年,他出生在湘西会同县一个侗族家庭。1924年,在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的他,接触到许多进步思想,从而走上了革命道路。1927 年,粟裕因遭到反动派迫害,在组织的精心安排下,加入了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教导大队,并参与了著名的南昌起义。自此,他正式踏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阵营。在党的引领下,粟裕纵横南北,在沙场之上奋勇驰骋。在丰富多样的战争实践历程中,粟裕从一位充满朝气的青年学子,逐步成长为共和国的开国将领。他为党和人民立下无数奇功,以多谋善断、用兵如神而著称。他指挥了我军战史上众多经典的战役与战斗,在人民战争的宏大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震撼人心、气势磅礴的壮丽活剧,被赞誉为威震敌胆的常胜将军。粟裕对儿子粟戎生的从军道路起到了极大的引导和教育作用。正如粟戎生所说:“爸爸的言传身教,对我有着极大的示范、熏陶作用。”粟裕以自己的智慧、勇气和担当,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