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福州大学92岁的老教授,收到一枚闪闪发光的纪念章

梦境边缘的吟游者 2025-01-21 15:11:49

近日,福州大学化学学院92岁的退休教师安镜如教授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当她颤抖着双手打开来自北京的包裹时,一枚闪耀着历史光辉的纪念章出现在眼前。

这枚由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精心制作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章”,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也勾起了安教授对那段奋斗岁月的回忆。

时间回到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的戈壁滩上,一声巨响震撼天地,一朵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

这不是普通的爆炸,而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标志性场景。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从此拥有了捍卫国家安全的关键力量。

作为参与原子能事业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安教授亲身经历了这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1956年,从厦门大学毕业的安镜如肩负着国家的期望,被派往苏联莫斯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在那里,她与世界顶尖科学家一起工作,学习到了先进的化学分析技术。

随着中苏关系破裂,这批留学归来的青年学生迅速成为国家自力更生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急需人才。

他们听从国家召唤,被分配到各地的研究机构,开启了新中国核能事业的探索。

1960年,安镜如毅然回国,被分配到湖南衡阳的414工厂。

两年后,她又被调派到二机部的北京401所。

那时,大家集体坐上了开往401所的班车,心中充满了未知与期待。

没有人知道具体的目的地,只知道在北京远郊,距离首都100多公里的地方。

严格的保密原则如同一条无形的铁律,大家互相之间不交流工作,也不打听对方的个人信息,每个人都尽心尽力完成自己手头的工作。

哪怕同在一个工作区,各个部门之间也是独立的小世界。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家凭着对祖国的热爱和满腔热情,全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

“我们老一辈人的想法很淳朴、很纯粹,只要国家有需要,我们就毫不犹豫地服从命令。

毕竟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是国家培养了我们,我们学成之后,唯一的想法就是报效祖国。”

安镜如说。

如今,仔细观察这枚纪念章,它由五角星、数字60、首爆场景、山纹云纹等组成,在金色橄榄枝的包围中,一朵“蘑菇云”腾然升起,和平鸽飞翔其间,背后是欢呼雀跃的人群。

这是60年前的场景,也是中国核工业走过的艰苦创业历程和老一辈核工业人创造的不朽功勋。

为了这朵“云”,包括安镜如在内的众多科研工作者奔赴无人之地,隐姓埋名,艰苦奋斗,将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我国的原子能事业。

随着国家原子能事业的发展,核能逐步转向工业和民用。

1972年,安镜如来到福州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组任教,成为一名专业教师,也终于结束了和爱人长达12年的两地分居生活。

在福州大学任教期间,安镜如倾尽所能,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她的课堂总是充满活力,学生们被她的学识和热情所感染。

她悉心教导学生,培养出了林金明、陈曦、姚晴等一批深耕于化学事业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为推动福州大学分析化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福州大学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安教授退休后依然时刻关心学校和学院的发展。

她密切关注学校取得的每一个成果、每一次进步,还经常和学院的离退休老教师们聚在一起,共同为学院的发展出谋划策。

“现在的孩子们拥有这么好的学习生活条件,我们实在是太羡慕了,希望年轻学子们能够珍惜国家、学校创造的优越条件,继承奋斗的信念,学好专业知识,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

安镜如说。

这枚纪念章不仅是对安镜如教授个人贡献的认可,更是对中国核工业发展的见证。

它象征着无数像安教授这样的科研工作者默默付出的心血和智慧。

今天的年轻人或许难以想象当年的艰辛,但正是这些前辈的努力,才让今天的我们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继续前行。

正如安教授所说,希望年轻一代能够珍惜当前的学习环境,传承前辈的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