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今谈】迁善改过负责任不违仁德免歧途

小李阅天下 2022-01-10 11:12:56

「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这是修德的重要原则,知过改过,入圣之基;迁善改过是面对自己与他人最负责任的表现。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有过失而只作口头承诺,未有具体行动去改正,言而不行是为不改;另一是文过饰非,毫无悔过之心,此乃缺乏羞耻之心所致。今天有粗言鄙语辱警者,面对确凿证据之录影片段,仍断然否认,此等「人」真是孟子所说︰「无羞耻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不修德为自弃,不讲学为自贱,不徙义为沉沦,不改过为怙恶。四者有一于此,即会冲破道德底线,此为孔子忧之所在。有一分道德自觉即有一分自我要求,「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是克己复礼的表现,是堂堂正正为人的立足点。

建立正面的人生观最为重要,也是修德的根本入手处。因此立志是第一步,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一个人的思想言行不违逆仁德之心,便可免入恶途。其次是论学取友,孔子说:「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朋辈的影响极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可不慎,故须友直友谅友多闻。(见《论语·季氏》)在现实生活中,当用「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的态度,则可以「言寡尤,行寡悔。」(见《论语·为政》)

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这是修德者之生活情况,虽然为君子,但过失难免,君子所可贵者是心地光明磊落,处事不欺暗室,故有巨大的人格魅力,然而有一点须注意,犯大错是君子须努力避免的,特别是有政治地位的人,「纣之不善,不如是之什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为政者开诚布公,兼听则聪,永远是减少犯错的最佳良方。

0 阅读:11

小李阅天下

简介:网络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