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 年 9 月 24 日至 28 日,上海麦特赫斯脱路(今泰兴路)的一幢房子里, 中共六届三中全会悄然召开。
在弥漫的白色恐怖之中,与会者们怀着沉重而坚定的心情,针对李立三 “左” 倾冒险错误展开深刻反思与讨论。
这次会议成功纠正了李立三 “左” 倾错误,停止进攻中心城市计划,恢复党团工会正常运作,为处于迷茫中的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方向。
一、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为何险些葬送革命?1930年,中国革命正面临内外交困的复杂局势。
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路线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他错误地判断革命形势已进入“直接革命高潮”,主张通过武装暴动迅速夺取中心城市,实现“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的冒险计划。
错误根源:李立三脱离实际,认为红军进攻武汉、长沙等大城市即可引发全国总起义,甚至提出“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口号。他还将党、团、工会合并为“行动委员会”,导致基层组织陷入混乱。
惨痛代价:这一路线导致红军在进攻中心城市时损失惨重,如红三军团攻打长沙失败,伤亡近半;苏区根据地因兵力分散遭到国民党反扑,革命力量严重受挫。
共产国际早在1930年7月便指出李立三的路线违背中国革命实际,但李立三拒绝接受批评,甚至试图绕过共产国际直接行动,加剧了党内危机。
二、六届三中全会的“纠偏”行动:从危机到转机1930 年 9 月 24 日,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秘密召开。
会议由瞿秋白、周恩来主持,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委员 14 人,审查委员 2 人,其他代表 20 人。
会议通过了《中共三中全会政治决议案》《组织问题决议案》等文件,全面批判了李立三的 “左” 倾错误。
核心决策:紧急刹车“左”倾路线停止冒险计划:全会明确批判李立三对革命形势的“过高估计”,终止全国总起义和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行动,将工作重心转向巩固农村根据地。
恢复组织秩序:解散各级“行动委员会”,重新建立党、团、工会的独立体系,确保基层工作正常运转。
改组领导机构:中央政治局由向忠发、周恩来、瞿秋白等14人组成,朱德入选中央委员会,为后续革命保存了核心力量。
李立三的检讨与局限李立三在会上公开承认错误,称自己“忽视了敌强我弱的客观现实”,并主动辞去领导职务。
会议通过的相关决议案等文件对李立三 “左” 倾错误的思想根源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但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没有完全清除 “左” 倾思想的影响,仍保留了对革命形势的乐观估计,为后续王明路线埋下隐患。
三、革命局势逐渐好转六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犹如一场及时雨,为陷入困境的中国革命带来了转机。
各地党组织和红军迅速贯彻会议精神,停止了冒险行动,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及时止损,保存革命火种全会纠正了军事冒进策略,使红军转向农村游击战,为中央苏区的巩固争取了时间。毛泽东在根据地建设中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正是基于此次纠偏的经验。
恢复党团工会独立运作后,白区地下工作得以重建,周恩来领导的中央特科在此后多次危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未竟之业:思想纠偏的局限性全会虽停止冒险行动,但未能彻底批判“左”倾思想,共产国际仍主导党内决策。这种“调和主义”导致1931年王明借助共产国际支持上台,推行更极端的“左”倾路线。
结语:历史的镜鉴与启示六届三中全会是中共早期自我革新的重要尝试,展现了党在危机中调整路线的能力,但也暴露了依赖共产国际指令的被动性。
实事求是方能行稳致远:李立三的教训证明,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只会带来灾难。
思想纠偏需彻底:仅靠组织调整无法根除错误,理论建设同样关键。
独立自主是革命之本:过度依赖外部力量,可能丧失战略主动权。
这场会议虽未彻底终结“左”倾错误,却为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积累了经验。
它提醒后人: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多次试错,而敢于直面错误、及时修正,正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宝贵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