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立春偶成》
南宋·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寒冬过去,春天到来。
被严寒蹂躏了一个冬天,所以人们少有说不喜欢春天的。
对于天气的变化,人们是很敏感的。此时尽管冰霜依旧偶尔出现,但已不再像寒冬那般肆虐。
立春过后,万物复苏,大地回春。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沉浸在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之中。人们怀揣着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新的征程。
简单来说,春天不仅仅是一个季节的更迭,更是希望与梦想的起点。
所以,立春节气就成为了一个节点。
宋朝诗人张栻也敏感地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于是写了一首《立春偶成》,表达了自己对于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
02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早春时节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美丽画卷。
随着岁月的轮回,严冬逐渐退去,冰霜减少,春天的脚步悄然无声地来到了人间。草木似乎是最先感知到这一变化的生灵,它们纷纷吐露新绿,展现出勃勃生机。
站在这样的时节里,人们不禁会感到眼前一亮,仿佛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那东风吹拂着水面,波光粼粼,绿意参差,宛如一幅精妙绝伦的水墨画,让人心旷神怡,陶醉其中。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不仅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更寓意着新的轮回和希望。在这一刻,大地回暖,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切都充满了可能。
人们也开始褪去冬日的沉闷,换上轻盈的衣裳,迎接这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
张栻以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立春时节的微妙变化,将自然界的勃勃生机与人们内心的喜悦之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这首诗不仅是对春天美景的赞美,更是对生命力和希望的颂扬。它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以及生命的不息与坚韧。
03
张栻,是南宋著名理学家,虽然一生只活到四十八岁,但是对宋代湖湘学派和蜀学的贡献甚大。他在湖南创建了城南书院,主教岳麓书院,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
他是妥妥的“官二代”,父亲张浚是徽宗时期的进士,为官时间横跨北宋和南宋,历仕钦宗、高宗、孝宗三朝。在任期间,出将入相,力主抗金,组织北伐,号称中兴名相,但却遭秦桧排挤,被贬在外二十余年,壮志未酬。
张栻入仕和很多人科举入仕不同,他是通过恩荫入仕的。但是他却有真才实学的。史载其随父在都督府任参佐:“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全面筹划),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
他受父亲影响很大,父亲一生致力北伐,最终以曾任宰相不能雪耻恢复中原为终身之遗憾,自觉无颜见先人于地下,因而遗嘱不回四川而葬于湖南。所以,他也秉承父志,反对和议,力主抗金,以收复中原为志。
理学家朱熹对其评价道:“慨然以奋伐仇虏,克复神州为己任”。只可惜,他所成长的时代,议和是南宋朝廷的对金的大趋势。他在朝为官不到一年,其余时间都在地方任上。抱着经世致用的精神,做了非常多的实事。
这首诗,就是其对于立春到来,心情甚为欣喜时候所作,其实也是自己心境的一个写照。尽管前路充满困苦,可是对未来依旧抱有希望。
04
张栻这首《立春偶成》诗,透尽欣喜,人生路上当学春天充满生机活力。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盎然的春意,不仅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更寓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仿佛是大自然最温柔的宣告,告诉人们无论寒冬多么漫长与严酷,春天总会如约而至,带来生命的复苏与希望的萌芽。
在人生的旅途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困境,就如同冬日里的严寒与冰霜,让人心生畏惧。张栻的诗提醒人们,正如立春之时万物苏醒,每个人也应学会在逆境中寻找转机,以春天般的生机活力面对生活的挑战。每一次低谷都是新生的前奏,每一次挫败都是成长的契机。
效仿春天的智慧,不畏严寒,不惧挑战,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勇敢地迈出步伐。就像那些被春风吹绿的草木,即便曾经枯萎,也能在春风的轻抚下重新焕发生机,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在人生的春天里,拥抱每一个清晨的阳光,珍惜每一场细雨的滋润,用乐观的心态和不懈的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正如张栻诗中那般,让心灵在春日的暖阳下自由舞蹈,让生命在希望的田野上尽情绽放,共同迎接每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明天。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