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格律俱为平韵格,双调小令,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种。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此调唱时音节需流丽谐婉,声情掩抑。
今日分享苏轼五首《临江仙》,各具韵味,展现出东坡居士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感悟。
《临江仙·送王缄》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临江仙·送王缄》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 年),苏轼在调任徐州途中,送别王缄,王缄为苏轼亡妻王弗之弟,此时王弗已去世十多年。苏轼在送别内弟王缄时,触景生情,回忆起过去在成都的时光,感慨自己漂泊异乡的孤独与凄凉,透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漂泊的无奈。
《临江仙·送李公恕》
自古相从休务日,何妨低唱微吟。
天垂云重作春阴。坐中人半醉,帘外雪将深。
闻道分司狂御史,紫云无路追寻。
凄风寒雨更骎骎。问囚长损气,见鹤忽惊心。
此词又名《临江仙·冬日即事》,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正月,徐州送李察赴阙。李察,字公恕,时为京东转运判官,后知济州。此词上片从假日的寂寞写到与友人的宴饮,用清冷、寂寥的氛围,有力地烘托出以酒遣愁的离情别绪,以及内在的孤独感;下片表现出对官务的慵倦情绪。全词委婉含蓄地叙述与议论仕宦生活,写得隐约而深沉,流露出对仕宦生涯的厌倦和对林下隐居生活的向往。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写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九月。当时苏轼谪居黄州,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苏轼在东坡雪堂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已经三更。家童熟睡,敲门不应,他只好独自倚杖听江声。此词反映了他谪居黄州时旷达超脱的胸襟,同时也流露出词人内心深处的孤寂和无奈。苏轼在醉酒归家的夜晚,面对家童的沉睡和无人应门,却能倚杖听江,感叹身不由己,渴望摆脱世俗的纷扰,乘舟归隐江湖,流露出对自由和宁静的向往。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临江仙·送钱穆父》写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 年)春,苏轼在杭州时为送别老友钱穆父而作。苏轼以豁达的胸怀安慰友人,认为人生如同一场艰难的旅行,自己也是匆匆过客,体现了他对人生聚散无常的坦然。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
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
佳人斜倚合江楼,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暮春,此时东坡59岁,在惠州贬所宴饮州守詹范时,有感于仕途之变,便作下了这首词。词的上片点题,惜春伤春,同时渲染物象,将整首词的意思说尽;下片又生出人生之“春”也已过去的感慨,叹青春不再,人生暗淡,把词意引向高远。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意味,色彩暗淡,情调低沉,表达了词人内心忧愁的情感。
苏轼的这五首《临江仙》,或豪放,或婉约,或豁达,或惆怅,皆为真情流露,让我们感受到他在人生起伏中的种种情感,也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依然能从他的词作中汲取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