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继续将朝鲜战争系列。
在之前我们讲述了朝鲜战争的起源、朝鲜战争开头近一年的战况以及同一时期的国际政局演变。今天,我们将讲述朝鲜战争最大规模战役的结局。我们还是从一个历史场景开始说起吧。1951年5月24日,在朝鲜半岛中部的山岳地带,一支隶属于美国第10军的小部队正在作为全军的尖兵急速前进。这支由一个坦克排、一个情报侦察分队和一个工兵排组成的小部队名叫“牛曼尖兵”,也叫“纽曼尖兵”。由担任坦克营副营长的查尔斯·纽曼少校指挥,兵力不足40人,搭乘着四辆坦克、三辆吉普车和两辆载重汽车。他们的任务,则是尽可能地向前穿插、扰乱正在猛攻的志愿军阵型,并快速抢占前方河流昭阳江的渡江点。这天下午1时20分,纽曼少校在准备指挥这支尖兵推进时,首先下令工兵在前方探查地雷,其余人员则暂时原地待命。就在这时,一架直升机降落下来,从飞机上走出来的竟然是美第10军长阿尔蒙德。
面对军长亲临前线,纽曼少校还来不及惊愕,就遭到了一顿训斥。阿尔蒙德首先质问纽曼少校:“为什么停下来?”。当纽曼少校回答说他正在命令工兵排雷时,阿尔蒙德却粗暴地打断了纽曼的话,大喊道:“我不在乎那种事情。在碰到地雷之前,你们要立即前进!要以32公里的时速突进!”阿尔蒙德之所以会下达这种命令,是因为他已经了解中朝联军的攻势受阻,他希望趁此机会进行赌博式穿插,夺取战功,博得最大蛋糕。军令如山,加上战功的引诱,纽曼尖兵随即启程,全速行进,很快就来到了中朝联军的身后,并且正好遇到了正在撤退当中的志愿军侦察部队!看来阿尔蒙德的情报完全正确。只经过短暂交火,不是满血状态的志愿军侦察部队,很快被美军打散。纽曼尖兵顺势就捉了80多名俘虏,这个小部队所有的车上都挤满了人。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前方还有更大的战功,兴奋起来的纽曼少校命令4名工兵留下来看守战俘,其余人则毫不停留地继续向北推进。而这些志愿军战士经过接连大战,早已浑身是伤、精疲力尽,加上没有武器,只能配合,在两小时后他们被从后面赶上的美军大部队收容。纽曼尖兵的夺功行动仍在继续。下午4时左右,在接近昭阳江渡江点时,他们遭遇到了一支正在向南行进,有4000多人的志愿军纵队。这支志愿军纵队,是为掩护主力转移而留下来的阻击部队。被选拔留下来掩护主力转移的志愿军纵队自然是精锐,可这里仍旧需要点出的是,经历一系列战斗的他们不是满状态。纽曼尖兵虽是美军的生力军,但兵力过于悬殊,纽曼少校一时间也不敢动弹,只得命令尖兵停止前进,等待空中支援。志愿军纵队身经百战,当然明白牛曼尖兵在等什么!美军的飞机要是过来增援,那一切都完了!这4000名志愿军战士在明知道武器悬殊,即便队伍状态不济,仍旧发起了反冲锋。志愿军的反冲锋出乎纽曼少校的意料,但纽曼尖兵占据了无数优势,可谓满血满蓝,他是一点都不慌,当志愿军纵队冲锋到离尖兵还有400—500米时,纽曼才开始下令射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一支美军喷气式飞机编队正好在此时飞了过来,向志愿军纵队投掷了凝固汽油弹……凝固汽油弹的威力,懂军事的朋友应该知道,总之这次投弹让我们的队伍立刻陷入了混乱。具体的惨烈战况,这里就不说了,结果就是纵队溃散。
这样的空中支援就是纽曼少校敢于背袭中朝联军的底气所在,他随即命令尖兵一边猛烈射击一边追击中朝联军大部队。纽曼尖兵接下来的路上没有再遇到阻碍,只看到了到处乱跑的溃兵和被丢弃得到处都是的军需物资,以及武器装备。下午4时30分,纽曼尖兵前进到了昭阳江边,因为志愿军纵队的阻击,中朝联军的大部队已经脱离险情。纽曼尖兵眼看战功飞走,也只得等待美军主力从后方赶来。两小时后,美军主力部队到达江边,开始渡江。(比利·莫斯曼:《潮涨潮落》第二十六章《反攻》)在约三小时的进军中,纽曼尖兵行进了20公里,如入无人之境。而他们所背袭的部队,则是志愿军第9兵团的队伍。如前所述,指挥第9兵团的兵团司令宋时轮据说在战役前信心满满,表示他在长津湖没有全歼陆战一师只是由于天气不好罢了,而这次他一定取得最大战果。但是现在,为何会攻势受阻,差点陷入两面受袭的境地呢?当时的详情到底是怎样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又是如何抵挡中朝联军攻势的呢?要明白这些问题,我们还是要再简单回顾一下此前两个月战局的演变。
大军集结如此前两讲所述,1951年4月22日,中朝联军集结了超过130万人的庞大兵力,发起了精心策划的“第五次战役”,向联合国军展开全面进攻。对于这次进攻,联合国军称之为“春季攻势”。
当时,联合国军各部已推进到三八线以北,从西到东布置着美国第1、第9、第10军和韩国第3、第1军。中朝联军则集中了三个兵团第19、第3、第9兵团,和一个朝鲜军团朝鲜第1军团。中朝联军重点攻击西线的美第1、第9军,准备在这一方向达成突破、并解放韩国首都汉城。尽管中朝联军在一周内向南推进了约50公里,却止步于汉城北郊。在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和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的指挥下,联合国军一面节节撤退、一面以最大限度的火力杀伤中朝联军,这给了中朝联军造成了沉重的伤亡和补给困难,迫使志愿军总司令彭老总在4月29日下令各部暂停进攻。随后彭老总研究出联合国军那边的弱点,那就是韩军!美军是强,可韩军很弱!先歼灭韩军,或许就能改变战局!
随后,志愿军的两个兵团第3、第9兵团向东移动,联同三个朝鲜军团第3、第5、第2军团在5月16日对东线的韩国第3军发起了第二轮攻势。战斗力薄弱的韩国第3军在中朝联军的进攻下陷入溃灭状态,韩军可谓团灭。可惜的是,战果并没有进一步扩大,由于联合国军其余部队在范佛里特的命令下坚守阵地,驻扎在汉城的美第8集团军预备队美国第3师也迅速向东机动并封堵了防线漏洞,中朝联军只得在5月21日停止了第五次战役的第二次攻势。至此,中朝联军精心准备的两次攻势都遭到了美军的顽强抵挡,伤亡与后勤的压力已经到达极限。李奇微和范佛里特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5月19日,也就是联合国军东线的防线漏洞被堵住的同一天,李奇微飞往前线,在美10军指挥部召集范佛里特及多位军长开会,下令各部在第二天发动反攻。(李奇微:《朝鲜战争》第六章)5月20日,西线的美第1军首先向当面的志愿军第19兵团发动了反击,并迅速取得了优势。到5月22日,志愿军第19兵团在巨大的压力下只得撤退转移,从而使该兵团东面的志愿军第3兵团陷入了侧翼暴露的窘境。5月23日,美第9、第10军也向当面的志愿军第3、第9兵团开始了反攻,并快速穿插到了志愿军第3兵团已经暴露的西侧翼。到5月26日,东海岸的韩国第1军居然也跟着美军转入了反攻,向当面的朝鲜军攻去。至此,联合国军各部由西到东已全部转入反攻状态,陷入被动的中朝联军无心恋战,计划向北转移。本讲开头所说的美第10军“纽曼尖兵”在5月24日的战斗经历,就以一个个例反映了在中朝联军向北转移的情况下,美军各部汹涌穿插、取得战果的情形。对于这次转移,我们方称为“第五次战役转移阶段”。其中,拥有万余人兵力的第3兵团第60军第180师更是在转移途中被围,损失颇大。该师代理政委吴成德也被美军俘获,成为我方朝鲜战争中被俘的最高级军官。(中国“军事科学院”编:《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第二十章)
到6月1日,联合国军各部已基本推回到了三八线以北的“堪萨斯线”,只有最西线的美1军左翼部队停在临津江南岸未越过三八线,而是与这一天险对岸的志愿军隔江对峙。至此,战线又基本回到了这次战役开始前的样子。同一天,范佛里特发动了代号为“打桩机”的作战行动,命令美1军右翼部队和美9军向更北面的“怀俄明线”继续推进。
到6月11日,美第1军右翼部队攻克了重镇铁原和金化,随后在第二天派出装甲部队向北侦察,发现北面的城镇平康也没有中朝联军。然而,他们却在平康北侧的山地上发现了志愿军构筑的一连串坚固阵地。在此前后,联合国军其他部队也发现了中朝联军已在他们面前的山地上构筑着新的坚固阵地。事实上,此时志愿军的“第三番”作战部队已经抵达前线,开始作为生力军接替在“第五次战役”中退下来的“第二番”部队。有鉴于此,联合国军各部的推进停了下来。朝鲜战争中最大规模的战役,至此终于落下了帷幕。值得一提的是,在攻占重镇铁原的过程中,联合国军一方的战史记载并没有记录到值得一提的激烈战斗。
考虑停战谈判根据我们官方战史公布的数字,在“第五次战役”中,中朝联军和联合国军的伤亡数字分别为8.5万余人和8.2万余人。算是个平手。(中国“社会科学院”编:《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第二十章)
而根据联合国军方面公布的数字,在此次战役期间作战行动最为密集的1951年5月,联合国军的损失为35570人,其中美军损失12293人其中阵亡745人、负伤4218人、失踪572人、因病造成的非战斗减员6758人、韩军损失23500人,而中朝联军在同一时期的损失则约为9.3万人。美国方面认为,联合国军未能取得更大的战果,则是因为当时战场上连降大雨,泥泞的道路影响了联合国军机械化部队的追击速度。(李奇微:《朝鲜战争》第六章)经过此次战役,我方也认识到了美军的实力,也不再提及歼灭联合国军几个师的目标,转而降低一些要求,歼灭美英土军一个整营,至多二个整营,也就够了,而进行这种小歼灭战的方法,则是将联合国军部队引诱到更北面的地域。(1951年5月27日,沈志华:《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档案》中册)然而,斯大林却不同意这种小歼灭战的计划。斯大林的话是“英美军很容易识破这种计划,从而他们会改变其战术”,并提醒我们称美英军队的战斗力比国民党军强得多。(1951年5月29日,沈志华:《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档案》中册)由战略目标的转变,和斯大林给中方的电报看来,社会主义阵营都明白地认识到了美军的实力,开始重新考虑停战谈判的问题。以停战谈判和长期对峙为主的朝鲜战争后半阶段,就此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