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上大学,16岁读博:18年后,震惊全国的神童,吸干了父母的血

雁易谈情感 2023-10-28 10:20:03

10岁上大学,13岁读研,16岁考上985高校博士。

张炘炀的一生,可谓是精彩非常。

作为“全国年龄最小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张炘炀一时间风光无限。

众多媒体竞相采访。

父亲更是出书表示,自己的培养是“中国教育史的一个奇迹”。

然而,这些欢呼期许却在2011年戛然而止。

张炘炀以“继续读博”为条件,要挟父母在北京买房的事件一出,这个昔日“神童”便受到了清一色的谴责反噬。

炒作、虚荣、世俗......成了他的标签。

花了八年时间才拿到博士学位,更是让人直呼:

“神童已泯然众人。”

在那个“天才横行”的时代,张炘炀的热度也只是短暂的停留,随着下一个“神童”的诞生,人们的关注也逐渐转移。

然而,最近九派新闻的一个采访,却将张炘炀重新拉回了大众视野中。

18年后,这个曾震惊全国的神童是何等现状?

他的一生又是怎样的跌宕起伏?

01

1995年,张炘炀出生在辽宁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职工人员。

而张炘炀,从小就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天赋。

别的孩子还在牙牙学语时,他已经能认出上千字。

别的孩子还沉迷于动画片时,他已经开始找不同领域的书看。

对知识格外的热衷。

意识到自家孩子异于常人的张父,在5岁那年,就把他送进了小学。

然而小学的知识对他来说仿佛易如反掌。

其他小孩还在为算术苦恼,为作业焦虑时,他已经能在“动画片未播”的那几个小时里,轻松完成。

自此,他便开启了“高频率跳级”。

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从小学跳到初中,从初中跳到高中。

2005年,只有10岁的张炘炀,已经出现在了高考的赛场上。

过后更是成功考上了天津的一所本科院校。

在大学的他,功课依然优秀,基本都是第一。

大三时,他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的研究生。

但到了北京这等繁荣城市,他才知晓自己与当地人的差别。

“北京的孩子,从出生起,父母就已经给准备好房产了。”

或许是到了叛逆的年龄,或许是受现实环境影响。

当时的张炘炀强烈要求父母在北京为其买房,甚至放言:

“如果不买房,博士我不读了。”

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父母只能顺从,在当地租了一套大房子,骗张炘炀说是买的。

见房子已经到手,张炘炀便如父母愿,继续在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读了博士。

只不过这个“谎言”没过多久就被戳破,得知真相的张炘炀特别生气,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也持续了数日。

但事已至此,再放弃实属不该。

最终,张炘炀做了妥协。

只不过,让人没想到的是,天才少年张炘炀的读博之路,比想象中艰辛。

当时北航的规定是上交两篇SCI才可以毕业。

而张炘炀单是在研究课题上,就已经飘忽不定,加上与家里的矛盾,使得他在2017年才上交了第一篇SCI,2018年才发出第二篇。

整个阶段用时八年,差一点就毕不了业。

博士毕业后,张炘炀在宁夏师范学院担任外聘教师,但没过多久便辞职了。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张炘炀的心态发生了转变。

以前的他认为有房有车有存款,才是余生依靠,现在的他却秉持着“无业无贷一身轻”的观念。

被问到现在的工作时,他坦然地说道:

“我现在没有固定工作,固定工资,与朋友合伙做项目,完成一项结一项的钱。”

按理来说,按他的条件,在社会上找一份安稳的工作,不是什么难事。

但他却不这么认为:

“靠打工你还想实现财富自由,想什么呢?”

“我很喜欢现在自由的生活,至少不用看别人脸色。”

在一月2200块的出租屋里,吃着10元一份的素菜,每天在家看看书,刷刷直播。

这样的生活,他很满足。

就算没有收入,他也丝毫不担心,因为,可以啃老。

房子的租金是父母缴纳的,甚至没两三个月,他们都会主动给张炘炀打一万,接济他的生活,时不时还会来上海给他收拾收拾房子,购置一些生活用品。

张炘炀对此不但不愧疚,反而理直气壮:

“需要什么给我爸打个电话就好了,他们还欠我一套房子呢,现在房价怎么都得值1000万了,所以只要在这个额度内,他们都必须满足我。”

“我一辈子不工作都可以,我父母能养我。”

“不止我的父母,还有父母的父母,父母的父母的父母。”

曾经的天才,如今却成了一心想躺平的“废才”。

不仅无法回归正常生活,甚至理所应当地啃起了老。

不少人指责他的不孝,嘲讽他的堕落。

但在我看来,这一切均有迹可循,之所以造成这种现状,无非就是两个字——“因果”。

02

“我不太清楚其他家长的控制欲怎么样,我感觉他们对我的控制欲超出了我认为合理的范围。”

“整个2022年,我都是在跟他们激烈冲突的。”

面对采访时,张炘炀毫不避讳地述说着父母的不堪。

造成张炘炀如此现状,不能说全怪罪于父母,但他们绝对是首要且必要因素。

父母的无知,让张炘炀错过无数个辉煌时刻。

刚从小学跳级到初中的张炘炀,根本无法适应新的学习体系,在班上的成绩更是次次倒数。

张父却不以为然,将他带回家辅导半年后,直接让他跳级去参加高考。

10岁的张炘炀高考成绩仅505分。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成绩,但对于一个高考生来讲,这样的成绩只能被普通二本院校录取。

身边人纷纷奉劝让孩子复读,或许能考取985、211名校。

但张父却“跳上瘾了”,坚决不同意复读,自作主张为其填报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现更名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神童”入校,校方自然想大力培养,便给张炘炀安排了两个指定老师。

让人欣慰的是,张炘炀在大学的表现很是突出,用了3年便成功毕业,并考上了研究生。

据张炘炀的大学导师张耀辉分享:

“当时刘华教授给他联系了德国的学校读研,国外的教育肯定更好一点,但德国规定学生14岁才可独自上学,张炘炀实在太小了。

我们就劝他父亲再等一年,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但他们坚持要让张炘炀大三后直接读研,当然我们就没有办法了。”

因为父母的无知,张炘炀错过了外出留学的好机会,反而选择了到北京读研。

到了北京的张炘炀,极力要求父母买房。

当时北京的房价处于一个冰点,家里的状况如若要买房子更是绰绰有余,但张炘炀的父母却将无知持续。

不但不愿买,甚至还租房欺骗张炘炀。

高考,读研,买房,个个都是人生的关键时刻,却因父母的无知管控而覆灭。

就像张炘炀所说:

“他们明明什么都不懂,还要指点江山。”

年轻时,张炘炀什么都不懂,只能任由父母摆布。

如今,张炘炀已长大成人,对父母的干涉自然有了抵触之意。

但机会已然错过,万事已成定局。

一路走来,他已经成了生活无法自理,心中怨恨丛生,万事无欲无求的人。

纵观他的生活,反倒像是一种无言的怒吼。

03

前段时间看到了一条“马百娟难产致死”的消息,在震惊之余,又重新回顾了一下《出路》这部纪录片。

它记录了三个不同阶级孩子的真实人生。

其中马百娟的经历最为揪心。

摄制组与马百娟初次相遇时,她正一脸幸福地奔赴学校。

大山里的孩子,上学不容易,她每天得早早起床,翻越四座大山,才能抵达学校。

但她深信“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纵使再艰辛,只要能读书便是幸运的。

在问到她的理想愿望时,她会满脸欣喜地描述:

“上完小学,我要去新堡子上中学,长大了去北京上大学。然后我要打工挣钱,一个月1000元,挣到钱了买面,盖房子,挖水窖。”

纯净美好的样子,令人动容。

但她的父母却有不同的想法,尤其是身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封建思想早已根深蒂固。

他时常会强调:

“女娃娃都是别人家的人,书多少念一点,够用就行了。到年纪了找个对象,靠着男人,就是这么个出路,再没有别的出路。”

实际上,马百娟在学校很是努力,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未曾有过半分懈怠,支教老师也尤为看重。

但父亲却独断专行,为其做了决定。

2012年,15岁的马百娟正在教室里上课,却被告知自己的哥哥为她办了退学,以后她便与学校无缘了。

老师纵使再舍不得,也无权干涉。

回家后,得知是父亲的意思,她也不敢反抗。

那时她想,既然不能读书,那就去挣钱,也算完成了自己梦想。

但镇上的人看她是个未成年,啥都不会,都不想收留。

绝望的她只能再次回到那片贫瘠土地。

而父亲更是以“年纪大了要嫁人”为由,把她指给了表哥,为的仅仅是六块的彩礼钱。

摄制组知晓后好言相劝,却遭到了马百娟父亲的驱逐:

“你给两万块就继续拍,不给钱,就不让拍了。”

随着马家大门的关闭,马百娟的故事就此封尘。

据知情人告知,马百娟最后还是嫁给了他表哥,并有了身孕。

当初那个满眼星光,憧憬着去北京上大学的女孩,从此不复存在。

04

现实中,像张炘炀、马百娟这样被父母掌控人生的人,不在少数。

他们会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

把自认为“时运不济”而未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孩子;

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肆意决定孩子的未来。

如果达到了目标,则全部归功于自己的决断,完全抹杀孩子自身的价值。

如果没达到目标,则全然不提。

这种过度控制所造成的伤害,不止存在于当下,还会贯穿往后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心头。

实际上,父母子女间并非占有的关系,而是一场有始有终的缘分。

双方都是独立而自由的存在。

就像韩剧《能成为陌生人吗》中所讲:

“父母是坐在副驾驶上的人,你人生的驾驶员是你自己,尽管父母会在旁边吵你、妨碍你、影响你,你也绝对不要松开方向盘。

你要以你自己的能力,驶向你想去的目的地。”

都是初为父母子女,务必要注意分寸界限。

千万不要让本该温暖的亲情,被冷漠的距离代替。

也不要让本该伟大的爱意,演变成道德层面的博弈。

0 阅读:1

雁易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