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灭亡是失了民心?秦始皇调离两支军队,才是二世而亡的关键

时生的手记 2022-06-11 16:13:24

能扫荡六国,把中原的魑魅魍魉压制得心服口服的虎狼秦军,在短短几十年的光阴之后,却成了战五渣。昔日护卫秦国长城的军队就像是昙花一现,如此大的落差不由得让人深思。

昔日满清与大明对峙时,大明王朝已经隐隐有跟上世界脚步的趋势,可手中的火炮却不敌清军的大刀长矛。即便是这样,落后于世界的大刀长矛也保卫了大清朝将近三百年。

一个是被寄予厚望的军队,一个是从来不被看好的军队,最后的局势却完全逆转。俗话说,以史为鉴方知兴替,后人唯有知晓其中缘由,方能保后代百年繁华。

帝王不仁义是胡乱攀扯

世人喜欢把秦王朝的覆灭归咎在秦始皇的暴政和秦二世的不作为上,此种说法蒙一蒙门外人还行,门内人都知道,这只不过是胡乱攀扯,抑或是为了给后世待民如子的帝王博一个好名声。

战国时期,秦赵两国战场上见真章,一场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被秦军坑杀,要说民心早已经荡然无存,可秦国依旧统一了六国。如果说孔子的仁义才是治理天下的标本,那么鲁国早已经是中原上的佼佼者,何必最后屈服于秦朝的统治之下。

在民智未开的时代,民心并不是治国的良策,它更加决定不了胜负。长平之战传出40 万赵军被坑杀,固然有人心不稳,可更多的是震慑、恐惧。唯有武力镇压,才是那个时代的良策。

秦始皇残暴,秦二世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昏君会使王朝支离破碎,但明君就能让山河永固?宋朝的每一个国王倒是励精图治,可还不是有了靖康之耻?再看清朝,慈禧昏聩收刮民脂民膏,老百姓苦不堪言,可满清照样不是在风雨飘摇里屹立了几十年?

王朝生死存亡的关键

我们不否认民心在江山永固中起到的作用,可冷兵器时代,决定一个王朝生死存亡的还是强大的军事能力。而这一点,不仅仅适用于冷兵器时代,还适用于当今世界。

秦始皇横扫六国时有两波攻势,第一波的攻势主要是针对“韩赵魏燕齐”,而当时的统帅是王翦。

军队讲究凯旋而归,可这支军队在打完胜战之后选择驻扎在北方,抵御匈奴的进攻。其中缘由很好理解,人数多达几十万人的军队从北向南行军损耗过大,何况北方领土也需要军队的驻扎,所以这支军队留在北方是理所当然。

只不过,儒家虽未渗透到秦国之中,可帝王心术已经被拿捏。王翦功高震主,而后来的统帅蒙恬就是被帝王选择制衡王翦的人选,只是蒙恬也没有避免被帝王赐死的命运。

当时秦二世已经被赵高把控,赵高不过是一个阉人,势力就算渗入朝堂之中,也无法撼动“蒙家军”。

蒙恬被赐死是减少对朝廷的震慑,群龙无首之下这支军队只能在北方边境徘徊。所以北方这支军队从出手拿下北方五国开始,就从未回到咸阳。至于之后秦王朝遭难,也无法对中原局势产生影响。

至于南方军队,经历与北方军队相似。最初的统帅是李信,只不过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被楚军打了个落花流水。随后主帅换成了王翦,此时军队人数已经增加到六十万,楚军战败。这个时候,秦王朝更不能恭迎王翦回归,所以套路依旧和北方军队一样。

换主帅、换攻击目标,主帅成了屠雎,进攻目标成了百越,只是第一次遭遇大败,主帅换成了任嚣和赵佗,从楚国的战俘里抽出了50 万的兵力继续开战。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中原地区还一团糟,秦始皇是无暇顾及远在千里之外的百越,所以手握大兵的赵佗已经生出了不臣之心,第三次战争,赵佗成立南越国,割据岭南。

北方军队和南方军队,这是秦朝最骁勇善战的两支队伍,但出于帝王之心的政权平衡,秦始皇自以为秦王朝不再需要权势过重的人存在,所以两个不毛之地是他们的绝佳选择。

中原军队失去了军魂

两支军队已经远离政权中心,留下的军队也开始改编。秦始皇不可能再培养出一群虎狼之臣,野心勃勃的军队是这个刚刚建立的王朝不需要的,所以留下来的军队需要整顿。

秦始皇认为秦王朝是能传到千秋万代的,当下的需要就是维持基本的治安,所以这一群军队就成了类似当今“城管”的工作。这一群人是昔日最有斗志的人,可两大主力部队被抽离、斗志被削弱、军魂被抹平,秦王朝军队已经不再适合野战。

秦王朝的军队成了庸庸碌碌的监工或者是城管,可其他六国却不忘灭国之痛的血海深仇,在秦王朝自以为王朝日渐稳固的背后,其实是六国的厉兵秣马。秦王朝平庸的军队,仅仅是陈胜吴广的起义就击破了秦军的遮羞布,更别提之后项羽和刘邦的联手。

只不过凡此种种,秦始皇是没能亲眼见到。不知秦始皇看见这一支符合自己政治理想的军队,成了农民起义的手下败将有何感想?出于政治需要,抛弃自己的铠甲,留下柔软的腹部面向敌人,这无异于是自寻死路。

所以,民心所向是能保江山百年繁华,可军事江山长治久安的倚仗。正如我们国家所言,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并非是出于战争的需要,而是保卫国家的安全。

只要军事力量摆在一边,即使剑不出鞘,也能让其他国家三思而后行。只可惜,秦始皇居功自傲,自以为统一天下之后六国臣服,中原不可能再起争端,结果自断双翼,被他国一点一点蚕食,没有了反手之力。

0 阅读:10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