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合资企业最后的“尊严与利器”

观山车局说 2025-03-11 12:00:55

东风本田S7,如何“质”取?

文 | 智库君

当有些车企用“一键躺平”、“车内KTV”收割流量时,东风本田S7的发布会直接把一台解剖车怼到台前。

3月6日,东风本田纯电SUV S7正式上市,单电机版售价25.99万元,双电机版售价30.99万元。

东风本田S7定位中高端市场,聚焦安全、操控与续航三大核心维度,试图为合资品牌电动化转型提供新思路。

据发布会介绍,东风本田S7经历了150万公里全球路试、5300余项整车测试、118次碰撞试验,是一辆舍得花时间打磨的产品,S7致力于成为成为“电车安全新标杆的定义者”。

品牌是否长久、品质是否可靠、里程是否虚标、电池是否安全、乘坐是否眩晕,成为新时代的“电车灵魂拷问”。

目前,品质问题正在成为悬在各车企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J.D.Power的数据利刃已然出鞘,最新《中国车辆可靠性研究报告(2024)》揭示了行业新挑战。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汽车市场每百辆车问题数(PP100)攀升至190个,较上年增加9.3个。其中,故障类问题仍为主要抱怨,但相较于2023年下降了1个PP100;设计类问题抱怨增加明显,较上一年上升了9.1个PP100,为84个PP100。

J.D.Power中国区汽车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杨涛表示:“中国市场新车发布节奏加快,研发周期不断缩短。如何在确保新车上市速度的同时,保持产品的高可靠性和耐久性,将成为未来车企需要长期平衡的关键挑战。”

在智能电动车普遍追求"迭代速度"的当下,东风本田S7这种"逆向而行"的品控策略,是对合资制造底蕴的坚守,折射出合资车企在电动化时代的一场关键博弈:品质能否成为新能源时代质量短板破局的核心武器?

销量困局中的品质突围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市场风起云涌,国内自主品牌如比亚迪、蔚来、小鹏等迅速崛起,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数据显示,2025年1月,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占有率已达68.4%。

相比之下,合资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上显得步履蹒跚。

日前,本田中国公布了最新销量。据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2月本田在中国的终端汽车销量为33866辆,较上年同期下滑25.6%。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销量上,更体现在消费者对合资品牌电动车的信任度上。

在电动车市场的竞争中,合资品牌可能在电动化转型中反应较慢,或者面临品牌认知的问题,比如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快速发展,让消费者对合资品牌认知固化,“燃油车主导”的刻板印象削弱了其电动车竞争力。

反观国内品牌如比亚迪、蔚来、小鹏等在智能化和创新上进展很快,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的入局进一步加速了行业变革,华为通过智能电动汽车(如问界系列)迅速占领市场,其技术优势体现在通信、人工智能和生态整合能力上。小米汽车仅用三年便推出首款车型SU7,上市首年销量突破13.5万辆,有着强劲的市场需求。

自主品牌正凭借技术跨界、生态整合等能力,正在改写电动车市场规则,而合资品牌若不能突破转型瓶颈,或将进一步丧失市场份额。

执着于品质的东风本田S7上市,无疑是合资车企试图扭转这一局面的重要一步。作为本田全球首个新能源工厂的产物,S7承载着本田对电动化的“执念”。

在安全上,东风本田S7采用采用宁德时代定制开发的89.8kWh三元锂电池,并且通过一体化压铸电池与分体隔离冷却系统,实现了安全性能突破。

在操控上,该车型基于本田云驰智能纯电W架构开发,是本田针对中国市场专项研发的电动化战略产品。采用前后平衡的50:50车身配重比和双叉臂悬架,大尺寸的塔顶横向稳定杆,并设定车辆为更加强调运动的偏后驱平台,这也是继传奇车型S2000以后本田首次单独开发50:50的后驱平台。

东风本田S7注重品质安全的这场较量背后,既是传统车企对造车底线的坚守,更是合资阵营在智能电动时代寻找存在价值的殊死搏斗。

这场博弈的胜负手在于,能否将燃油时代的品质认知转化为电动化时代的技术信用。

品质战是一场“长跑”

东风本田S7强调的安全和操控,是本田的传统强项。但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方面是否跟得上国内新势力?

在智能化竞赛中,合资车企就像带着镣铐跳舞,既要守住机械素质的底线,又要追赶智能化的末班车,合资车企的机械优势正在被智能化的浪潮稀释。

我们不禁提出疑问,突出“品质”的路径是合资车企的“最后拿得出手的尊严”还是“破局利器”呢?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汽车投诉量达3.94万起,环比增长28.37%,其中新能源汽车投诉量1.14万起,新能源汽车投诉最多的是车身附件及电器。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目前有车企用激光雷达数量定义安全,有的品牌以“冰箱彩电大沙发”的配置、"软件定义汽车"内卷抢占眼球,但用户对电池安全、车身强度、长期可靠性的担忧始终存在。

在合资品牌电动化转型的修罗场上,东风本田选择了一条“反潮流”路径,S7执着于1.2万吨压铸工艺打造的铝制电池壳、15层720度防护体系,在车身结构中,S7采用的是每平方厘米可承受15吨重压的1500MPa热成型钢,占比达25%,核心区域采用68%高强度钢材,配合超4万牛米/度的抗扭曲性能,另采用同级独有的五层结构A柱,集合了1500MPa热成型钢与980MPa高强度钢于一体,配合本田专利电阻焊技术,确保车身结构极端碰撞下仍能保持完整形态。

这种对硬件冗余的偏执,恰是合资品牌最后的护城河。

新势力用“快”定义时代,这场博弈的终局,东风本田能否用“慢”重新定义标准?“我们每款新车上市之前,都要上满4年大学的课程。经过两轮冬夏的大考才能拿到毕业证,成为值得信赖的最强毕业生S7。为什么开发周期那么长?安全实验需要上百台的实车一次次的碰撞,品质论证需要上万个零件一轮轮改良。”3月6日,东风本田S7产品推荐官龚熙在上市发布会上表示。

当新能源汽车竞争进入下半场,用户终将回归理性,唯有品质需要时间沉淀。技术沉淀铸就的品质溢价,终将在市场分化中赢得“沉默的大多数”。

新势力用颠覆重构规则,合资车企用改良延续生命。这场电动化突围战没有输赢,只有适者生存。

当市场终将回归理性,那些在看不见处死磕品质的企业,或许会等到属于自己的春天。

0 阅读:3

观山车局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