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陨落地质学#(引子)
莱伊尔试图“将今论古”
魏格纳幻想“大陆漂移”
地质学发展到现在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莱伊尔
200多年前,在英国人莱伊尔的不懈努力下《地质学原理》于1831-1833年共分三册相继出版。这是一部代表十九世纪进化论地质学的经典性作品,反映十九世纪地质学的理论发展水平,被誉为自然科学史上划时代的名著。莱伊尔历经十余年的艰苦努力,足迹遍及欧洲各地。在掌握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综合汲取各家之长,建立起自己的地质理论一现实主义原则和“将今论古”的方法,进而提出了渐进论,为地质学理论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地质学原理
魏格纳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100年前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由于无法找到地质变化的动力,受到了世人的质疑批判。虽然后来由“大陆漂移假说”发展而来的“板块运动假说”为找矿作出了贡献;但是,这些假说至今还是不能被地质学界完全接受,甚至经常受到各国地质学工作者的质疑、批判。
大陆漂移假说
毕竟像1994年7月彗星撞击木星那样的天文奇观是人类第一次见到,陨石坑冲击波层流逆掩和顺推才是地台活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彗星撞击木星
事实上,小行星俯冲、撞击是地质变化的动力,岩石和矿物是冲击波层流里高速流动的物质裂解的金属氢聚合形成的,这属于量子力学的范畴;显然,用经典力学无法解释地质构造的形成与矿物的产生。
小行星俯冲瞬间高速流动的物质裂解为金属氢,金属氢聚合形成新元素时伴生电磁波——能量
可见,地球物理学工作者必须抬头看天;或者说,地质学和现代物理学的共同研究对象是磁单极子金属氢。
磁单极子金属氢
附:陨落地质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