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民大会堂放在天安门广场?这个提议遭到了苏联专家的否决

怪味胡 2024-04-06 19:44:41
引言

1949年建国之后,当时在北京的很多重要机构几乎都集中在五棵松一带,而且五棵松地区从30年代开始建设新城,到1949年的时候,不仅变得很繁华,而且各种市政设施都要远远好过古城。因此,在最初的时候,梁思成建议把人民大会堂的选址定在五棵松。本文来自“怪味胡豆史”首发于头条号,禁止他人搬运和洗稿,违者必究!

他的这个思路有两层考虑,一来可以妥善的保护北京古城的面貌,二来五棵松新城已经有着完善的市政设施了。但是,他的这个提议遭到了苏联专家组的否决,这个提议也就搁置了。苏联专家组建议把大会堂的选址定在天安门一带,但具体是在哪个位置,还有待商榷。

这篇文章,我就简单和你聊聊人民大会堂的选址问题。

苏联专家否决了两个提议

梁思成建议在五棵松的选址被否决之后,大会堂的选址就自然定在了天安门区域,至于具体修建在哪里,如何布局等等问题,苏联专家巴兰尼科夫给出了一个具体的可行性方案,他的方案内容很多,总结起来就是这么一个核心:以天安门为中心,规划建设新中国的首都行政中心;他的设想简单说来,就是在北京复刻出一个莫斯科红场出来。

巴南尼科夫提出的这个方案,苏联专家团还特意进行了论证,结果自然也是同意他的这个规划。苏联专家们当时的意见,在当时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咱们在考虑的时候也着重参考了苏联专家团的意见。如此一来,在未来的首都行政中心规划中,人民大会堂一定是要建在北京老城区的中心区域的。那么问题也来了,北京老城区的中心区域除了天安门广场之外,还有哪里呢?把大会堂具体放置在哪个位置,也是成了一个问题。

当时,我国不少设计师也参与到大会堂的选址和设计工作中,有的人估算了一下,大会堂的整体面积从理论上来看,恰好可以把整个会堂都安放在天安门广场上。因此,他们就提出,是否可以把大会堂放置在天安门广场呢?

这个提议刚冒出来,就被苏联的另一位专家阿谢耶夫给否定了,他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只是从建筑美学的角度出发来考虑的,大会堂的体积和规模有些庞大,而且从正阳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到天安门和故宫的这条中轴线上,已经没有可以安放大会堂的位置了。如果不放在中轴线上,而是放在中轴线的其他地方的话,从建筑美学的角度来看,就会显得很突兀,而且和整个环境对比起来也是难以协调。

于是乎,在最初的设计方案当中,是把大会堂画在了南长街的南向对景当中。

当时,针对整个天安门广场的改造,总共出了12个方案,在这12个方案里面,苏联专家组对一号和六号这两个方案是比较中意的。这两个方案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建议把大会堂定在南长街以南的地方,整个建筑用地长约有400米,宽大概175米,总的面积在七万平方米左右。

到了1958年七月,我国又派出了一些专家去苏联,他们此行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考察苏联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便于回国以后,作为可行性的参考。也是在七月,关于大礼堂的一些具体的设计工作,也被正式提上了议事的日程,大礼堂整个的设计工作是交给了北京建筑设计院来负责。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1958年的8月8号这一天,设计院总共给出了十个设计方案。但是这些设计方案里面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具体规划出大礼堂的建设地点,以及整体的建筑面积;毕竟,当时关于这两个问题也还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因此,设计院也不能擅自决定地点和面积这两个事情。

不过,这十个设计方案都考虑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大礼堂里还需要修建一些会议室、休息室等作为配套设施,这些配套设施的建筑总面积大概在3万到5万平方米。

大会堂的选址

北京建筑设计院把这十个方案,全都提交给了北京设计院技术委员会,委员会就把这十个方案全都张贴了出去,进一步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

在汇总意见之后,发现这十个设计方案,不管是哪一个,都有这么三个问题没有解决:

第一:大会堂的停车问题该如何安排?

第二:这个大会堂应该具备哪些主要的功能?

第三:整个建筑又该修建成什么样的形式和风格?

这三个最主要的问题,其实都是和一个最核心问题有关的,这个核心问题没有解决的话,那这三个突出的问题也就难以解决,这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

人民大会堂究竟要修建在天安门的哪一个位置?

就在这个核心问题,还没有给出答案的时候,又有一个新的问题不请自来了。1958年的八月下旬,当前往苏联考察的专家团回到国内之后,就被叫去谈话。专家们原以为是要汇报出国考察的情况,不料到了以后才得知了一个重磅消息。

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国家就想在建国十周年之际,在北京新建一批能彰显新中国建筑成就的工程项目,总计有十个,其中就包括了人民大会堂。而且也给出了具体的工期,十个建筑都要在1959年国庆到来之前竣工。

而且这座人民大会堂被定为国庆十大建筑之首,于是乎,修建大会堂的任务就和国家的国庆工程相重叠了;于是乎,这完全扩大了原本的工程规模,原定只是修建大会堂而已,如今不仅要修建大会堂,而且还要考虑整个天安门广场一带的改建和扩建任务,这两个必须综合起来考虑了。

1958年9月8号,不少建筑专家从各地纷纷来到北京,参与到大会堂的建筑设计当中,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专家们齐聚北京,可以说是建国以来,首次规模最大的一次建筑设计精英的大聚会了,其中不少还是当时我国建筑设计界的泰斗级人物。

这些专家们齐聚一堂,首先讨论的问题就是大会堂的选址问题,经过商谈之后,最终确定把大会堂修建在天安门广场的西侧,面朝东方。不得不说,专家们汇聚在一起以后,效率提高了很多。选址问题定下来以后,只用了不到五天的时间。大会堂的第一稿设计方案就出来了。当然,这第一稿虽说是比较粗糙的,而且在设计方案里面只有万人大礼堂,但是,也让大家伙对未来整个大会堂有了一个最初步的印象。

在看过第一稿以后,组织上给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想敢做,于是乎,这些老专家们纷纷打电话给自己的那些得意门生,让这些年轻人也来北京,参与到设计工作当中。有了新鲜血液的加入,第二稿就比较大胆,也比较创新了,增加了能容纳5000人的宴会大厅。

也就是说,人民大会堂在第一稿的设计当中,只有万人大礼堂这一个厅室,第二稿的时候增加了宴会厅。后来又给出了第三稿,第三稿虽然也没有最后定型,但是以天安门、两个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人民大会堂围起来的天安门广场,这个设计思路已经初步成形了。

在第三稿中,也考虑到一些很细节的问题,譬如,考虑到在重大节日的时候要举行游行,因此,两组建筑之间的距离至少要相差500米。在大会堂最先期的工作当中,有苏联专家的身影参与进来,但后续的工作里面就完全是我国自主设计了,看不到苏联专家的身影。而参与到大会堂设计工作中的那些专家们,准确的说来,其实在这之前,没有一个是有过如此设计宏大建筑的经验。

我们如今看到的大会堂,是聚集了智慧的建筑,也是专家们在后续多个设计方案当中,不断来回进行比较,取长补短,才最终呈现出了如今大会堂的样子。

本文来自“怪味胡豆史”首发于头条号,禁止他人搬运和洗稿,违者必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