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胶着状态之际,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屡遭挫败。为了摆脱劣势,日本急欲解决所谓的“中国事变”(日本对侵华战争的称呼),以便集中兵力挽回太平洋战场的颓势。
在此背景下,日军将攻击焦点对准了重庆,意图给予其致命一击。而石牌,作为守护重庆的咽喉要地,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石牌位于宜昌县(今属夷陵区),坐落在长江三峡西陵峡的右侧,山水相依,江流湍急,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石牌周边70里范围内,上游的三斗坪军事重镇,设有第六战区前进指挥部和江防军总部。下游的平善坝,与石牌仅一步之遥,既是石牌的预警阵地,也是中国军队在河西的重要补给中心。自从宜昌落入日军之手,石牌便成为了距离宜昌仅30余里的重庆屏障。
石牌一旦陷落,日军将如潮水般沿长江而上,直逼陪都重庆,威胁其安全。一旦四川失守,我国西南广阔领土将面临沦陷的风险,整个战局也将因此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因此,石牌保卫战成为了鄂西会战的核心,它不仅关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更影响着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走向。可以说,石牌就是中国抗战的关键节点,守住石牌就是守住了抗战的希望。
二、日军逼近石牌1943年5月17日,日军第13师团开始向石牌外围的暖水街、刘家场地区集结,其目的是夺取渔阳关,北上协同第3师团对中国江防军实施背后突袭,进而快速占领战略要地石牌。
5月19日,日军分兵两路对渔阳关发起进攻,中国军队第94军军长牟庭芳迅速调遣第121师坚守阵地。虽然中国军队沿途顽强阻击,拖慢了日军的进攻速度,但随着日军后续部队的抵达,中国军队在人数劣势下不得不选择撤退。
5月22日,日军成功占领渔阳关,随后第13师团主力继续向北挺进。5月24日上午,日军在试图强渡清江时,遭到江防军第139师的坚决反击,被迫退回。然而,日军于次日又对都湾镇发起了猛烈的攻势,中国守军在此压力下撤退至清江北岸,都湾镇随之陷落。
与此同时,日军第3师团顺利渡过清江,迫使中国守军不得不向北撤退,与此同时,第39师团也在稳步向偏岩地区挺进。日军第34师团的长野部队则实施了迂回战术,悄然绕至石牌要塞的后方侧翼。
到了25日,此时日军在石牌地区的总兵力已达到了10万人之众,并配备了数百架飞机,形成了对石牌要塞的巨大威胁。
相比之下,我国守军虽然怀揣着捍卫家园的坚定信念,但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却与日军有着明显的差距。
然而,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我国军队的勇士们并未有丝毫退缩,他们士气高涨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坚守在阵地上。
5月26日,蒋介石颁布命令,将石牌视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严令第11师胡琏部坚守石牌,不得后退。
三、惨烈的白刃战指挥官胡琏深知日军的装备优势和火力强大,明白不宜正面硬碰硬,而应采取智取策略。
他巧妙利用石牌地区山峦重叠地形险峻的特点,将主力部队隐蔽在石牌东南的北斗冲一带,仅留下师部和部分兵力坚守正面要塞。
面对日军疯狂的攻势,胡琏将军果断下令构建了一系列坚固的防御工事,以此有效抵御敌军的炮火猛攻。我军战士们怀着视死如归的决心,誓要以血肉之躯,让侵略者付出沉重的代价。
正是由于战士们的英勇抵抗,战斗初期就进入了非常胶灼的状态。
当日军冲上阵地山头时,胡琏将军果断指挥部队,与敌人展开了近身肉搏。在这片狭窄的战场上,日军的重型武器失去了作用,两军短兵相接,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白刃血战。
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和呛人的硝烟,原本震耳欲聋的枪炮声此刻已然沉寂,只剩下刺刀相撞的铿锵声和战士们愤怒的嘶吼。
日军素来自诩为白刃战的“无敌之士”,以武士道精神为荣,但在这次惨烈的白刃战中,中国军人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力,给了日军以致命的打击。
中国士兵们如同潮水般涌向敌人,他们视死如归,用手中的大刀和刺刀与侵略者展开了生死搏斗。
尽管日军在武器装备上拥有优势,但面对中国士兵不畏牺牲的英勇气势,他们的进攻势头逐渐被挫败。在这场血战中,无数中国士兵倒在了血泊之中,但他们的牺牲并非徒劳,中国军队的坚韧抵抗,彻底摧毁了日军速战速决的美梦。
在经历了三个小时的浴血奋战之后,中国军队终于赢得了这场白刃战的胜利。这场战斗,中国军队付出了1500余人的伤亡,却歼灭了超过3000名日军(国民党称3万人),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提振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四、写在最后石牌保卫战的胜利,象征着日军打通长江防线威胁重庆的战略企图彻底破产。国军以巨大的牺牲为代价,最终战胜了日军,守住了石牌要塞这座坚不可摧的堡垒。
这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展现了中国军人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战斗意志。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为保卫祖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场战役让世人看到了中国军人的勇敢和坚韧,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一寸山河一寸血” 的壮烈誓言。
石牌保卫战的胜利,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成为抗日战争史上光辉的一页。
参考资料:
《石牌保卫战》;《老兵口述抗战, 石牌、常德、衡阳、桂林四大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