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在大陆建厂,是给大陆赏饭吃”,郭台铭曾如此说到。
但没想到的是,前脚刚去印度没几年的郭台铭,如今又重新将目光瞄准国内市场。
据报道,富士康打算追加10亿投资郑州,给到满满的诚意表示重新回来的决心。
但联想到此前郭台铭一意孤行,为了迎合美方甚至解雇34万大陆员工,如今又是为了什么打自己的脸,难道真是因为良心发现?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企业,富士康的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高素质的劳动力。然而,公司高层却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2019 年,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的一番言论,甚至直接寒了不少人的心。

他声称富士康在大陆落脚,是在“给大陆赏饭吃”,甚至妄言要是没有富士康,中国众多工人都将面临失业。
此语一出,瞬间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强烈不满。
这番言论在富士康的郑州工厂更是激起千层浪。

要知道,郑州工厂作为富士康最重要的 iPhone 生产基地,不仅拥有成熟完善的生产线,还汇聚了大量经验丰富的产业工人,同时享有当地政府给予的诸多政策扶持。
这些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都极为稀缺。但郭台铭的言论,无疑是对这些来之不易的优势以及广大工人努力的轻视与否定。

工人们听闻此言,愤慨不已,不少人选择以罢工抗议的形式表达不满。
然而,富士康方面似乎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仅没有反思,反而依旧盲目自信,宣称即便前往印度和越南等地区,也能轻易复制在大陆的成功模式。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随着富士康海外扩张计划的推进,现实很快给了他们沉重一击。

从刚踏上这一征程开始,富士康就屡屡受挫。
尤其是印度的基础设施状况,简直可以用 “糟糕透顶” 来形容。

在许多地方,公路建设严重滞后,那路况,别说大型运输车辆畅行无阻了,就连小型货车都得小心翼翼。
无奈之下,富士康运输原材料和成品,常常得动用大型设备。
这样下来,不仅运输成本大大增加,而且,运输时间根本没法保证,延误成了家常便饭。
更要命的是,基本通讯设施也差强人意,再看看劳动力素质,这又是富士康的一大 “心病”。

印度虽然劳动力数量庞大,可质量却参差不齐。工人的技能水平和岗位要求之间,简直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为了提升工人素质,富士康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进行培训,可结果却让人失望透顶。
这些工人学习新技能的速度极慢,好多人连最基本的操作规程都掌握不了。这直接导致生产效率大幅下滑,产品质量问题也层出不穷。

就拿印度的 iPhone 生产线来说,良品率低得吓人,根本达不到苹果公司严苛的质量标准。
这不仅让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更严重损害了富士康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声誉和地位。
但富士康还不死心,雄心勃勃地宣布在印度投资 195 亿美元建设芯片代工厂,想着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可项目一启动,各种难题纷沓而至。

当地土地征用手续繁琐得让人崩溃,环境评估也困难重重,技术转让更是遭遇了难以想象的阻碍。
最终富士康只能宣布这个项目无奈夭折。
郭台铭不得不亲自出面解释项目搁置原因,这对富士康的声誉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麻烦事还没完,没多久,富士康在印度的分公司又遭遇了 “意外制裁”。

印度政府以税务和招聘歧视为由,对其展开全面调查。尽管富士康迅速组建了危机应对小组,可负面影响还是不断扩散。
供应商们纷纷重新评估合作风险,富士康在印度的扩张计划只能被迫搁置。
无独有偶,富士康在越南的工厂也没好到哪儿去。

越南当地的电力供应极其不稳定。
这对于对生产流程要求精密的电子产品制造行业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一旦停电,生产线上的产品可能就报废了,前期的投入都打水漂。
而且,越南劳动力素质和工作文化与中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中国工人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高效工作模式,在越南根本没法快速复制。这直接影响了海外工厂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另外,海外供应链的不完整,让富士康没办法像在中国那样,轻松享受完善的电子产品供应链生态系统带来的便利。

富士康在越南的物流成本大幅增加,供应周期也被显著拉长。
在经历这一系列挫折后,富士康终于意识到,中国市场才是他们的 “风水宝地”,郭台铭也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市场,考虑回归。

在海外市场碰得头破血流后,富士康终于清醒过来,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大陆市场在全球布局中的关键地位。
为了亡羊补牢,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公开澄清,表明富士康并未撤离河南,同时承认了之前的种种举动都不是公司的本来意思,一切都是外界的误解。
为表回归决心,富士康迅速落实一系列有力举措。先是宣布投资 10 亿元在郑州建造新总部。

与此同时,富士康在郑州大规模招工。为吸引人才,不仅大幅提高时薪、设置丰厚奖金,招聘宣传中还着重强调良好的职业发展与工作环境。
富士康还将目光投向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计划在郑州投资,推动当地产业发展。
富士康回归,是对中国制造业的肯定。

虽然现在中国人力成本上升,但仍具有完备的产业链、高效的基础设施、持续增强的创新能力。这些优势,对跨国企业极具吸引力。
但如今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升级,不再局限于简单代工。富士康若想在中国市场站稳,就必须跟上节奏。否则,很有可能被市场淘汰。
参考链接产业园为何难在印度落脚 经济日报
投资郑州动力电池工厂,富士康调整方向? 金融界
富士康再受重挫 遭苹果退货损失10亿元 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