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长张轸率全军死战日军,却被蒋介石撤职,李宗仁为他说话请赏

千字历史 2025-01-27 23:04:18

1939年,中日随枣会战期间,第十三军张轸率领全军死战日军,战后却被蒋介石无情撤职,这是为何?

正当众人疑惑时,李宗仁挺身而出,为张轸说公道话,力请蒋介石赏识。

张轸,1894年出生于河南罗山县,在辛亥革命中,以青年学生的身份加入新军,在阳夏保卫战中崭露头角。在“二次革命”的风暴里,张轸更是挺身而出,积极投身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斗争。

尽管这次革命未能成功,张轸也因此遭到通缉,但他没有因此气馁或妥协,选择在秦、洛之间流亡,继续为心中的革命事业默默耕耘。

为更深入地学习和掌握军事知识,张轸决定远赴他乡求学,先后进入保定军校第九期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四期深造。此后,张轸满腔热血地投身国家的革命事业,尤其在北伐战争中,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赢得上级程潜的赞誉。

世事难料,由于蒋介石对程潜的猜忌与打压,张轸也不幸被波及,这让他对蒋介石产生深深的不满。

抗日战争时期,张轸踏上抗日的最前线,统率的军队因其独特的“翼字军”之名而闻名遐迩。

在台儿庄战役中,张轸巧妙地调集两个炮兵营,对日军阵地进行猛烈的炮火攻击,成功开辟通往枣庄、韩庄的关键通道,为整个会战的最终胜利奠定基础。此役之后,张轸的名字响彻云霄,被誉为英勇无畏的抗日英雄。

1939年随枣会战期间,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张轸带领第十三军坚守在阵地上,决心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的长城。可就在这时,张轸的上级指挥官汤恩伯屡次要求他撤退,意图保存部队实力以备后用。

张轸认为,一旦防线失守,日军必将长驱直入,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拒绝撤退的命令,选择与日军血战到底。

汤恩伯没有就此罢休,借助蒋介石的权威对张轸施加巨大的压力,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张轸最终不幸落败,被迫接受撤职的处分。

这一事件,对张轸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让他的军事生涯陷入低谷,更让他对国民党内部的复杂斗争感到深深的失望。

在张轸卸去军职的低谷时期,挚友李宗仁挺身而出,为他发声。李宗仁认为,张轸是难得的将才。向蒋介石陈情,强调张轸在抗日战场上的英勇表现。

李宗仁认为,如此英勇无畏的将领,非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嘉奖,反而被撤去职务,这无疑会极大地打击官兵们的士气。

蒋介石在权衡利弊后,虽然心中对张轸仍有些许不满,但最终还是接受李宗仁的提议,决定授予张轸一枚宝鼎勋章,以表彰他在抗战中的卓越贡献。

同时,蒋介石还任命张轸为豫鄂边游击总指挥,让他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挥他的军事才能。

在解放战争中,张轸认识到国民党政权已腐败,逐渐失去民众的信任,共产党则以其坚定的立场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赢得广大民众的拥戴。

当开封这座古城迎来解放后,张轸果断采取行动,凭借自己的影响力与职权,积极整合地方武装力量,增强自身的军事实力。

随着淮海战役的尘埃落定,解放军以辉煌的胜利姿态宣告战役的结束,这一历史性的胜利最终成为张轸下定起义决心的关键。

张轸鼓足勇气,迈出决定性的一步,秘密与华东地区的中共党组织取得联系,透露自己准备起义的意向。为了确保起义的顺利进行,张轸让自己的女婿张尹人作为使者,前往解放区与中共高层领导邓子恢等人进行面对面的磋商。

1949年5月15日,张轸带领25000多名将士,在武汉金口举起起义的大旗,与人民解放军并肩作战,共同为渡江战役的胜利贡献力量。

起义之后,张轸赢得党和人民的深切欢迎,先后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1军的军长、湖北军区副司令员以及中南军政委员会的委员等职务。

同时,张轸还积极投身于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国家体委和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委员会中担任要职。

1981年,张轸遗憾与世长辞,享年87岁。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