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球赛,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往往不是那些教科书般的进球,而是那些充满争议的瞬间。
就好比中超联赛上海申花对阵长春亚泰那场,申花补时绝杀,2-1险胜,这剧本够刺激吧?
但赛后大家讨论最多的,不是绝杀,而是蒋圣龙在90分钟那次踩踏,裁判只给了张黄牌,这事儿一下就炸开了锅。
争议!
红牌变黄牌?
当时比分1-1,申花急着想赢,角球开出来,朱辰杰头球被扑,蒋圣龙冲上去补射,结果狠狠踩在了亚泰门将吴亚珂的小腿上。
吴亚珂当时就捂着腿,疼得不行。
慢镜头回放看着都觉得瘆得慌。
按理说,这种动作,一张红牌没跑了吧?
可主裁判李海新看了VAR之后,竟然只给了蒋圣龙一张黄牌。
这下球迷们可不干了,纷纷质疑裁判偏袒申花。
要是蒋圣龙当时被罚下去,申花还能赢吗?
估计悬。
沪媒:踩了,但没完全踩!
就在大家都在讨伐裁判的时候,上海本地一家自媒体“申蓝体育”跳出来为蒋圣龙辩护了。
他们说,查了FIFA的相关章程,发现里面有这么一条:“如果进攻球员和守门员在争抢皮球时,发生身体接触,哪怕有故意犯规也要根据情节严程度出示黄牌或红牌处罚。
”
他们认为,蒋圣龙确实是犯规了,但是吴亚珂经过简单治疗后又正常参加了比赛,所以蒋圣龙的犯规情节并不严重,不应该给红牌。
这话一出,更是火上浇油。
球迷怒怼:断腿才算?
球迷们直接开怼:“照你们这么说,申花球员踩踏无罪呗?
难道非得把腿踩断了才算红牌?
”
“这沪媒是真能洗啊,黑的都能说成白的。
”
“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
明显是恶意犯规,还找什么借口?
”
网络上各种评论满天飞,吵得不可开交。
VAR:这次真“冤”?
其实,VAR(视频助理裁判)的出现,就是为了减少这种争议判罚。
但这次,VAR似乎也“哑火”了。
有些人觉得,VAR的介入,让足球比赛失去了原有的流畅性,动不动就暂停看回放,影响观感。
但更多的人认为,VAR至少能保证判罚的公正性,避免一些明显的误判。
这次蒋圣龙的判罚,到底是不是误判?
我们不妨再深入探讨一下足球规则。
足球规则,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很多时候,同样的动作,在不同的情况下,判罚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这涉及到裁判的主观判断,也涉及到对规则的理解。
比如说,刚才提到的FIFA章程,里面确实有关于“争抢皮球时身体接触”的规定。
但是,这个规定的前提是“争抢皮球”,如果明显是冲着人去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再比如说,裁判在判罚时,还要考虑球员的意图、动作的力度、以及造成的后果等因素。
如果球员是无意中踩到对方,而且力度不大,可能只给黄牌警告。
但如果球员是故意踩踏,而且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那就肯定要红牌罚下。
所以,回到蒋圣龙的这次犯规,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踩没踩到”或者“断没断腿”来判断。
而是要综合考虑当时的具体情况:
如果蒋圣龙当时只是想补射,不小心踩到了吴亚珂,而且力度不大,吴亚珂也能继续比赛,那么给黄牌可能确实是合理的。
但如果蒋圣龙是故意踩踏,或者动作过大,导致吴亚珂受伤,那么给红牌也是应该的。
当然,这些都是事后诸葛亮。
在电光火石之间,裁判要在几秒钟内做出判断,确实非常困难。
而且,每个人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
就像这次蒋圣龙的判罚,有人觉得是误判,有人觉得是合理,争论不休。
但正是这些争议,才让足球比赛更加充满话题性,更加吸引人。
不过,话说回来,无论规则多么完善,无论VAR多么先进,都无法完全消除争议判罚。
因为足球比赛,终究是一项由人来参与的运动。
而只要有人参与,就会有失误,就会有争议。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理解裁判的难处,理性看待判罚结果,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谩骂。
毕竟,足球比赛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进球和胜利,更在于那种充满激情、充满争议、充满人情味的氛围。
这次蒋圣龙的判罚,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足球规则,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人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解读。
也许,足球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态度。
所以,下次再遇到争议判罚,不妨先冷静下来,多角度思考,或许你会发现,事情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而正是这些复杂性和多样性,才让足球这项运动如此迷人。
毕竟,如果一切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还有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