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济临终遗言:救国必倚仗二人,一个是毛泽东,另一个姓蔡

今古言堂 2023-06-16 14:42:05
前言

杨昌济,字华生,后改名怀中,湖南长沙人。

他是我国近代学贯中西的知名学者,亦是一位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实践和师表,对毛泽东、邓中夏、何叔衡、罗学瓒、陈昌、张昆弟、李维汉等无产阶级的领袖人物和杰出战士的成长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毛泽东称他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出自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只可惜,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在北京逝世,年仅五十岁。

不过,1919年12月,即杨昌济病重住院期间,还向友人推荐两名青年才俊,直言:以后中国的希望就托付于他们二人。

这两名青年才俊中的其中一人就是毛泽东同志,另一位姓蔡……

图|著名教育家杨昌济一、杨昌济的教育理念

1871年,杨昌济生于湖南省长沙市东乡板仓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从小饱读儒家经典。

1890年,杨昌济参加湖南省“乡试”,考举人不中,灰心丧气的他开始在家乡开馆授徒,这是杨昌济教师生涯的开端。

在杨昌济担任私塾教师期间,湖南维新变法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他的思想在戊戌变法时期已经发生极大变化,“以民为主”的政治思想在杨昌济的心中悄然发芽。

戊戌变法失败后,杨昌济感所学之不足,不足以为人师,欲留学求知新世界,采取中西哲学家之言,教育青年,尽力于国事。

1903年,杨昌济前往日本留学,曾在日本教育家嘉纳治五郎创办的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

1908年,杨昌济进入东京高等师范文科学习;1909年,经好友章士钊等人的推荐,他转到苏格兰的一所大学学习。

1912年,杨昌济毕业获得文学士学位,随后在德国及欧洲各国进行考察。

1913年春,杨昌济学成归国,至1918年,他先后在湖南省立高等师范学校、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学校任职。

1918年夏,杨昌济应蔡元培之聘,前往北京大学任哲学系伦理学教授。

杨昌济的教育思想内容广泛,早年间的他还是按照老一套的教育办法,让学生们学习传统知识。

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使得杨昌济的教育思想发生重大转折,同时拓展了他的研究方向和内涵。

加上多年留学,给予杨昌济进一步研究中西方哲学文化的机会,他开始以国内外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并且将教育问题融入社会问题的思考。

通过教育理论探讨与提升,杨昌济将教育的社会功能作为重点,其最终目标是通过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人才。

更具体点来说,杨昌济一方面继承了曾国藩、谭嗣同等人为代表的“湖湘经世致用”的思想精髓,强调“立志修身治国安邦”。

他在《达化斋日记中》这么写道:今日之事当从底下做起,迎合社会,当创造新社会。

正因如此,杨昌济授课时从不照本宣科,他常以个人学习心得向学生讲解,启发学生触类旁通、独立思考。

另一方面,杨昌济留学海外多年,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在当时的中国属于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鼓励他们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例如,杨昌济的学校体育思想,对当年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青年影响极深。

据说,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喜好游泳洗冷水澡,就是受到杨昌济先生的影响。

由于杨昌济高尚品德与渊博的学识,凡与之打过交道的学生都紧紧围绕在他周围,不仅在课堂上聆听杨昌济的传授,课后还前往他的住所求学问道。

1914年,杨昌济领导组织了一个哲学研究小组,其成员就有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人。

图|青年毛泽东

从1914年至1915年9月,每逢星期六或星期日,毛泽东、蔡和森等人都要到杨先生家里讨论有关读书哲学问题。

杨昌济从不吝啬自己的学识与宝贵经验,与这些青年才俊们讨论天下大事,向他们介绍传播了西方各种流派的政治学说。

包括“五四运动”前后,杨昌济的一些思想对当时的进步学生团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救国可倚重二人

1919年12月,杨昌济病重住院期间,向章士钊等友人推荐了毛泽东蔡和森,肯定他们二人是海内人才,中国栋梁。

甚至直言:将来中国的希望与前途命运就托付在这二人为首的青年才俊的身上。

毛泽东与杨昌济交情匪浅,后来他还娶了杨先生的爱女杨开慧。

然而,蔡和森似乎有些名不见经传,杨先生为何对蔡和森的评价居然与毛泽东持平呢?

大家有所不知,蔡和森是我国的革命先驱之一,他于1895年3月生于上海一个贫寒的小职员家庭。

少年时期的蔡和森当过三年学徒,在内心产生了对旧社会的憎恨。

16岁时,在母亲的大力支持下,把一些家产变卖,才使得蔡和森进入小学读书。

1913年秋,蔡和森随母亲回到湖南,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毛泽东相识,结为志同道合的挚友。

在杨昌济、徐特立等进步老师的引导下,蔡和森与毛泽东深切关注社会问题,思考如何拯救处于危难的中国。

那时的蔡和森家,成了毛泽东、张昆弟、罗学瓒等一批志向远大青年的大本营,大家在一起畅谈国事、研究学问,成立了著名的新民学会。

1918年,已经应聘北京大学教授的杨昌济来信转告了北京正在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的情况,让毛泽东、蔡和森等人赶紧来到北京。

蔡和森抵京后,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活动奔忙不息,动员他的妹妹蔡畅、年过半百的母亲、向警予参加到赴法的行动中。

图|蔡和森

留法期间,蔡和森与周恩来、赵世炎一起组建了中国共产党旅欧的早期组织,成为法国支部创始人。

1921年底,蔡和森归国,经陈独秀、陈公培介绍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党的“二大”至“六大”期间,蔡和森均被选为中央委员。

1928年,蔡和森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他从中国革命不平衡性中得出了“在农村武装斗争,建立红军和建立割据局面”是可行的结论。

这与挚友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主张基本吻合。

不久后,蔡和森遭到中共中央“左倾”错误路线执行者李立三、王明的两次排斥和打击。

1931年初,蔡和森被派去主持广东省委工作;1931年6月10日,因叛徒顾顺章的出卖,蔡和森不幸被捕。

在狱中,蔡和森受到严刑拷打,于1931年壮烈牺牲,年仅36岁。

因此,蔡和森不仅是我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他所提出的一些战略决策与毛泽东是不谋而合的。

在早年间学习过程中,杨昌济对蔡和森的影响十分重大。

彼时的蔡和森被杨昌济的学识品德折服,把他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杨昌济同样对他倾其所有。

师生间的亲密无间互动,正是青年蔡和森思想转变的过程。

受到杨昌济的影响,蔡和森立下“改变社会”的远大志向。

1918年春,蔡和森与毛泽东各带一把雨伞、脚穿一双草鞋,身无分文地走遍了洞庭湖区的五个县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社会调查。

新民学会成立后,湖南第一师范这批进步青年立即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当中。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时期,以毛泽东、蔡和森等人为首的湖南进步青年,成为湖南反帝反封建的核心力量,后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重大的贡献。

正因如此,湖南特有的人文环境,以及杨昌济、徐特立等进步老师的影响与培养之下,蔡和森、毛泽东等一代英才才能脱颖而出。

不同于毛泽东没有留学海外,蔡和森勤于独立思考,有着许多独到见解,最后选择了共产主义,在革命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地走下去。

所以,杨昌济才会把蔡和森视为与毛泽东同级别的青年才俊,并直言不讳地说:“毛泽东蔡和森将来一定会拯救中国”。

还致函章士钊,拜托他以后多关怀和提携毛泽东、蔡和森(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章士钊:《杨怀中别传》)

只可惜,革命尚未成功,蔡和森却被敌人残忍地杀害。

三、蔡和森对毛泽东的影响

既然蔡和森与毛泽东同为杨昌济的高徒,二人在学识、见识包括人生价值观等方面有诸多相似相同之处。

老话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建党前后,蔡和森对挚友毛泽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早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期,毛泽东与蔡和森就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昌济、徐特立认为蔡和森刻苦奋进,有着类似古代侠客的品质;而毛泽东的人品、学问、胆识,展现出了与他这个年龄不相符的成熟。

杨昌济将毛泽东、蔡和森视为自己最得意的门生。

1919年底,蔡和森率领一批新民学会会友和湖南青年启程赴法留学,毛泽东与另一部分会友在国内研究国情。

在欧洲,蔡和森系统地研读了马克思主义原著,亲身体验国外工人阶级生活,他的思想观念有了质的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成为新民学会会员中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返回祖国后,蔡和森成了毛泽东湖南挚友中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这时蔡和森的理论水平、政治见解,比出国前提高很多,甚至略超好友毛泽东一筹。

那时的毛泽东因为留在国内,受到新旧文化思想的冲击,在其思想上并没有明确信仰马克思主义,而是向往自由主义、民族改良主义等等不同的社会思想。

正如毛泽东晚年所言:“当时的我处于种种主义种种学说都没有明了的概念。”

蔡和森对各种主义进行分析比较后,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改造中国。

所以蔡和森于1920年8月致信毛泽东,明确说道:“现世界对症之方,社会主义必要方法即阶级战争和无产阶级专政。”

毛泽东得到了蔡和森的这番建议后,无异于醍醐灌顶,使得迷茫中的自己摆脱了修正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干扰,对无产阶级专政有了全新正确的认识。

图|蔡和森与毛泽东(塑像)

包括在建党问题上,毛泽东起初对陈独秀提出建党的重要性和急迫性认识不足。

当时的毛泽东觉得以政治组织改良社会组织,以团体力量改造个人只是一种说法,很难落到实处。

此时的蔡和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社会形势,认为中国革命条件已经成熟。

1920年8月13日、9月16日,他两次写信给毛泽东,对建立党的必要性步骤方法、组织纪律和入党条件说得一清二楚,准确地估计两年之内,中国将成立一主义明确、方法得当和俄一致的党派。

毛泽东立即回信表示赞同。

在蔡和森的影响下,从1919年至1921年初,毛泽东不仅在思想上实现了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到共产主义者。

同时在建党这一重大问题上,毛泽东也迅速步入正轨。

大家不要认为毛泽东一开始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任何人的思想都会随着阅历不断转变,毛泽东也不能例外。

正是因为有杨昌济、蔡和森这些挚友严师的共同帮助,才使得毛泽东能在混乱之中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之路,继而带领全中国人民翻身做主。

任何事情没有一帆风顺,更何况是“改造中国”这么一件大事。

结语

杨昌济病逝之时,蔡和森正在海外求学,当听闻这一消息后,蔡和森悲痛欲绝,想要立即回国送老师最后一程。

值得一提,1920年1月17日临终时,杨昌济将杨开慧的终身托付给毛泽东。

后来,毛泽东、杨开慧同扶柩南下,准备在长沙东乡板仓老家安葬杨昌济。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