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立陶宛以“违反《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国际法和本地法律”为由,宣布三名中国外交官为“不受欢迎的人”,并要求他们在一周内离境。这无疑在已经恶化的中立关系上又加了一把火。

【立陶宛议会】
要知道,驱逐外国外交官可不是小事。这种举动通常意味着两国关系已经到了几乎无法挽回的地步。按理说,这个时候双方都会给出一些有说服力的理由,比如间谍活动或者干涉内政之类的。
但是,立陶宛的理由却模糊不清,仅仅拿“未获认可的活动”来搪塞公众。当媒体试图探寻更多细节时,立陶宛方面仅表示希望与中国开展“建设性对话”。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不过是一场政治秀。而立陶宛方面之所以给不出理由,就是因为,这实质上是一场恼羞成怒的报复性行为。

【立陶宛准总理帕卢茨卡斯】
立陶宛新政府一面喊着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另一面又死抱着与台湾的紧密联系不放。就在11月初,立陶宛准总理帕卢茨卡斯曾在公开场合反思,承认允许台湾设立代表处是个“重大外交错误”,呼吁恢复与中国的正常关系。
但是,这样的表态遭到了国内反对党的反弹,他们声称要与中国友好,但绝不能“下跪”,甚至暗示立陶宛的自主权受到威胁。
显然,立陶宛方面虽然高喊着要修复与中国的关系,但没有真正付诸行动的诚意。他们没有撤销台当局“代表处”的计划,只是在口头上诉诸国际舆论。中方自然不予理睬。

【立陶宛知错不改】
事实上,立陶宛一直以来在中立关系上,采取的就是一种矛盾且冒险的策略。为了博取某些西方国家的支持,他们不断在中国面前摆出挑衅姿态,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国际关注和政治资本。
然而,这种策略不仅得不到中国的妥协,还让自己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立陶宛以为站在“正义”的一边,却忘记了国际关系中实力和利益才是底层逻辑。
对于立陶宛来说,经济数据是不容忽视的现实。与中国关系恶化直接影响了其对华出口,尤其在全球供应链日益复杂的今天,一旦失去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其经济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帕卢茨卡斯】
在贸易这一块,损失远远大于他们从“政治表态”中,得到的微不足道的国际曝光率。而且,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一贯原则,是不会因外交压力而改变对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立场。
如果立陶宛继续在国际政治上拿台海问题做文章,他们只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孤立。当然,中国也并非不愿与立陶宛重修旧好,但前提是对方必须展现出真正的诚意,而非将政治作为交换筹码。
毕竟,在国家主权和领土问题上,中国一直立场坚定,毫无退让的余地。不管立陶宛怎么“演戏”,中国的底线是绝对不会动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