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Ray-BanMeta,这家AR企业有话要说

科技陀螺转不停 2024-08-14 17:43:02

文/VR陀螺 万里

近期,影目科技宣布获得近亿元B轮融资,融资由四川发展弘芯基金、成华科创投公司及江西中寰投资集团共同参与。

这是成立于2020年的影目科技所获得的第四轮融资,而在今年,影目科技也将发布其第四款AR眼镜新品INMO Air 3。

就此契机,VR陀螺与影目科技联合创始人吕一飞进行了对话,吕一飞称国内最接近也是最有希望对标Meta AR眼镜的,只能是影目科技。

AI硬件的出路是眼镜,眼镜的出路是AR

先来聊一下吕一飞说出这句话的背景,自2022年OpenAI发布其AI聊天助手ChatGPT后,整个AI市场迎来了狂飙式发展,而后,国内外掀起百模大战,市场上逐渐分化出了开源以及闭源选手。

除大模型本身,市场还掀起了新形态AI硬件探索热潮,并出现了各种新玩意:胸针形态的Human Ai Pin、手持设备Rabbit R1、吊坠类产品Limitless......

在这其中,Meta所打造的AI眼镜Ray-Ban Meta无疑成为了最大赢家,这款产品发布于去年9月,搭载Meta AI,售价299美元,有消息称该产品销量已经突破了百万。这一销量足以让全球年出货量仅有数十万副的AR眼镜市场“汗颜”,同时也让很多从业者看到了“AI+AR”背后所暗含的潜在机会。

INMO Go,图源:网络

(Ps:随着眼镜设备的泛滥,各种名称层出不穷,如智能眼镜、音频眼镜、AI眼镜、AR眼镜等,这里先做一个简单的区分:AI眼镜所指的是集成了AI大模型能力/体验的设备,而AR眼镜指的是配备光学屏幕并具备虚实融合、空间定位能力的设备,AI眼镜可以简单理解为AR眼镜的一个子集。目前Meta与影目科技在AI/AR眼镜方面都有相应的布局。)

吕一飞表示,从当前来看,他还没有看到优于眼镜形态的AI硬件设备,一方面在于AI眼镜所能提供的随身属性,二是因为它的视觉能力。“人70%以上的信息都来自于视觉,如果缺乏近眼显示,那么这个设备就压根没有希望成为用户生活中所使用的主力设备。”如果以这个标准来看,理想AI硬件形态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

在吕一飞看来,当前市场上非视觉类的AI终端产品,某方面而言都是避重就轻的妥协产物,他这句话也包括了近期大火的Ray-Ban Meta。

Ray-Ban Meta,图源:网络

“视觉极为重要,但是近眼显示技术对于很多厂商而言具有较高门槛,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厂商有意无意绕开视觉路线打造AI产品也就不难理解了。”

“仅从销量来看,没带屏幕的Ray-Ban Meta确实超过了绝大部分AR眼镜,因而有些人会想:是不是当前不带光学的眼镜设备才是更优解?实际上,这两者之间并没有逻辑关系。”吕一飞告诉VR陀螺,假如AR厂商能够在加上显示的同时很好平衡产品的外观以及功耗,那么从商业逻辑来说,带显示方案一定是更优解。

而根据外媒的一些爆料信息来看,Meta计划于今年亮相一款高端AR眼镜Orion,并计划于明年推出Ray-Ban Meta的继任产品,两款产品均配备了显示模块,这可从侧面印证吕一飞的判断。

Ray-Ban Meta的成功让眼镜这一AI硬件品类初步得到了市场验证,而AR眼镜则被外界很多人一致认为是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计算平台,因而,手握“AI+AR”的影目科技无疑稳稳踩住了下一时代的两个重要风口。这也正是吕一飞喊出“国内最有希望对标Meta AR眼镜的,只能是影目科技。”这句话的底气。

集成了免唤醒词AI助手的INMO Air 2,图源:网络

展开来看,影目科技是国内最早践行“AI+AR”理念的厂商之一,早在2022年,影目便率先提出了“AR是AI的最佳载体”这一在当时来看仍颇为时新的概念;同年发布的INMO Air 2则是国内率先接入AI大语言模型的AR眼镜;现如今,影目科技的产品进一步扩充了AI在AR眼镜上的场景边界,包含AI翻译、AI助手、AI搜索以及AI陪聊等,未来INMO Go系列将在这一系列场景下进行AI化的多元探索。

不仅如此,影目科技的产品“气质”也与Meta眼镜颇为类似。“对于Ray-Ban Meta,它的成功因素之一在于真正关注用户所需要的,即产品外观佩戴放在第一位,有个词叫‘Socially acceptable’,被社会所认可,这要求产品外观不能过于怪异。在此基础之上,才有AI、导航、消息通知等一二三四功能,这是这款产品给我们最重要的一个启示。”吕一飞表示。

回顾影目科技此前所发布的三款产品(INMO Air一/二代、INMO Go),可以发现它们基本上都体现了吕一飞所提到的“Socially acceptable”理念,这几款产品全都采用了一体方案,并且较好满足了眼镜基本的时尚以及佩戴需求。以INMO Go为例,产品重量仅有52g,略重于不带显示的Ray-Ban Meta。

销量方面,在今年的“618”开门红中,影目科技旗下产品在京东一体式AR眼镜榜、天猫XR设备热销榜等多个类目荣获销量第一,这也能体现出影目科技一体式设备的产品实力。

年底新品揭秘:强化AI、面向移动办公

“对于影目科技而言,AI相关的开发一直属于高优先级、重投入的一件事。”吕一飞告诉VR陀螺。

企业目前在AI方面正着手于两件事:一是接入AIGC大语言模型,二是探索AIGS(AI Generative Service)以找到AI跟眼镜深度结合的场景。

目前影目眼镜备受好评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AI翻译、雅思口语考试培训、外企模拟面试等。吕一飞指出,设备接入大语言模型只是第一步,想要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背后还需要在应用层进行一系列优化工作。

“以模拟面试为例,里面需要涉及对回答者情绪的引导、积累特定场景的相关数据等,这不仅仅是依靠通用大模型就能解决的。由于我们在AI翻译方面做得最早,投入力度最大,因而整个产品体验也是最完整的。”

其实从用户口碑来看,也能发现INMO系列产品在翻译领域具有较好反馈。如在小红书平台中,影目产品凭借其实时翻译功能成为了很多留学生群体的心头好,近日,INMO Go进军日本,也引发了一众网友以及媒体的热议。

吕一飞表示,眼镜的AI功能开发需要基于产品形态推导出来,影目科技专注于轻量化、日常化以及无线化的产品形态,因而AI翻译无疑是一个高优先级项目。除此之外,AI助手则属于另一个更具想象力的场景。

“现如今苹果、三星等巨头都希望构建系统层级的AI助手,当未来AI能够打通应用层,消费者体验能够上升一个很大的台阶,甚至改变原有的人机交互模式。这里面的技术障碍还是挺多的,不过也是我们影目长期看好及努力的方向。”

VR陀螺了解到,目前影目已经与国内文心一言等大模型达成相关合作,不排除其AI助手后续会有更多面向特定场景优化的用例出现,另外基于多模态的AI搜索等应用场景也将是影目智能眼镜的发力方向。

另外,随着AIGC的不断升级,全天候、个性化、有情感、有温度的AI陪聊对于可以长时间佩戴的轻量级智能眼镜来说是一个绝佳的结合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游戏娱乐、健康咨询、生活陪伴等多方面获得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使用体验。

影目有Air与Go两个产品系列,吕一飞曾简单透露Air系列未来将类比为新一代的手机或平板,而Go系列则定位为全新的AI载体,Air系列新品将在下半年亮相。本次对话中,吕一飞简单透露了新品的几大亮点:

“我们在多模态AI方面已经投入了一年多的时间,并在INMO Air 2上面跑通了底层的东西,第三代产品应该会有相应的功能体现“;

联合芒果传媒、陌陌的平台级资源实现一些新奇有趣的玩法;

硬件方面,Air 3依旧会沿用垂直光波导方案,得益于产品在显示效果、算力以及功耗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它将会在移动办公方面进一步发力。(考虑到当前聚焦于办公场景的AR眼镜设备多采用分体式设计,因而INMO Air 3可能会有其独特的产品思考。)

而对于Go系列产品,吕一飞表示新产品也在开发中,但发布时间暂未能确定。Go系列产品后续会进一步朝着轻量化的方向迈进,并且积极构建AI能力以加强其智能助手的属性。

INMO Air 2宣传页,图源:影目科技

有所不为,在烧钱游戏中如何静待花开

文章开头提到,陀螺君与吕一飞对话的契机是影目科技刚完成近亿元融资,最初陀螺君以为吕一飞会积极介绍后续企业发展的雄韬伟略,不过实际上最终听到最多的字眼却是“不会”两个字。

“我们不会贸然花费大笔资金自研大模型”、“影目永远不会做分体式产品”、“我们还属于创业型公司,更不会盲目扩张”......

对于AI大模型,吕一飞直言团队不会下场。一方面,同时做好大模型以及智能硬件的难度非常大,因而AI硬件初创公司不如选择专精硬件领域。

另一方面,吕一飞表示AI硬件企业下场做模型其实并不符合商业逻辑,因为即便出现以“自研模型”为卖点的厂商(并且极为优秀),从当前市场规模以及效益的角度来看,后续将模型开源都会是更优解。

对于分体式AR产品,吕一飞表示,尽管当前分体式AR所聚焦的观影投屏已经是一个被市场验证的明确需求,但是这不会是影目科技的机会所在。

“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初创公司的资源是有限的,需要把东西投入到最有价值的产品上。”某方面而言,从不做分体式AR,也成为了影目科技的鲜明标签之一。

INMO Air,图源:网络

在团队扩张方面,尽管影目科技刚获得近亿元B轮融资,但对此依旧持有谨慎态度。

“在国内主流AR企业里面,影目科技对于人效以及各种资源,其实是盘的比较紧凑的。”吕一飞指出,AR行业类似于手机,它们同属于智能终端,里面涉及的链条很长:软件、硬件、系统、算法、生产制造......因而整体投入远超其他的一些普通软硬件行业。

在构建AR平台的背后,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因而AR企业可能也是融资市场的吞金兽之一,如海外的AR明星企业Magic Leap累计融资已经超过了45亿美元,国内“AR四小龙”在近些年也迎来了各自的融资潮。

与当前消费级AR市场中“以销量论英雄”的论调不同,吕一飞在对话中提到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AR企业发展视角:影目科技其实是国内主流AR眼镜厂商中最接近盈亏平衡点的企业,今年甚至有望打平。

图源:网络

就在撰稿的当前,Meta CEO扎克伯格与英伟达CEO黄仁勋进行了一段对话,扎克伯格大胆断言,类似于Ray-Ban Meta的AI眼镜将会成为数千万人或数亿人所拥有的大产品。

“AI+AR”眼镜热潮已经初步显现,市场上涌入了Brilliant Labs、Even Realites等新玩家,而华强北市场也出现了一系列以AI为噱头的超低价音频眼镜产品。

关于竞争问题,吕一飞则颇为乐观,“这种竞争一定会越来越大,但其实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说,我们从来没有害怕过。随着行业从业者迅速把蛋糕做大,反而能够降低我们教育用户的成本。”

影目科技从酷派独立出来,团队的产品和技术研发人员占比高达70%,再加上提前四年入局,企业已经在AR眼镜的核心光学、系统以及算法方面积累了相当的技术以及先发优势。

说个题外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吕一飞留了一个彩蛋:

先前业内传出的颇具争议的一句话,“没有手机公司赋能的AR厂商,都将看不到未来。”这句话,吕一飞内心其实是认同的。

0 阅读:0

科技陀螺转不停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