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id4开着平稳又有质感,为何卖不过新势力?业内人一语道破!

的回说车 2025-03-13 14:24:42

最近,汽车圈一个热议话题就是:大众ID.4,这车到底行不行?有人说它底盘扎实,驾驶感一流,也有人吐槽它内饰塑料感强,车机系统落后。  两方争执不下,让人不禁疑惑,曾经的汽车巨头,在新能源时代怎么就“掉队”了呢?  这背后,其实是传统车企与新势力造车理念的碰撞,也是消费者需求变化的缩影。

先说说ID.4的优点。老司机们对它的评价普遍不错,底盘扎实,开起来稳,不像一些新势力车型那样轻飘飘的。  这得益于大众多年积累的造车经验和技术实力,在底盘调校、行驶质感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此外,大众的品牌影响力也不容小觑,毕竟几十年的口碑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超越的。  对于一些注重品质和可靠性的消费者来说,大众品牌仍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而且,大众的售后服务网络也比较完善,维修保养相对便捷,这也是不少人选择ID.4的原因。

然而,ID.4的缺点同样明显。首先,它的外观设计缺乏亮点,过于中规中矩,很难吸引年轻消费者的眼球。  在这个“颜值即正义”的时代,ID.4略显老气的外观设计无疑是一大硬伤。  其次,内饰设计也饱受诟病,虽然用料扎实,但塑料感太强,缺乏科技感和豪华感,与同价位的新势力车型相比,显得有些“廉价”。  尤其是在数字化座舱日益普及的今天,ID.4的内饰设计显得更加格格不入。

车机系统更是ID.4的“阿喀琉斯之踵”。  反应迟钝、功能简陋、操作逻辑繁琐等问题屡见不鲜。  不少车主吐槽,ID.4的车机系统就像一台老式电脑,用起来卡顿、不流畅,体验感极差。  与新势力车型丰富的应用生态和高度智能化的交互体验相比,ID.4的车机系统简直是“灾难级”的存在。  在智能驾驶方面,ID.4也显得较为保守,缺乏像新势力车型那样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难以满足消费者对智能出行的需求。  例如,一些新势力车型已经实现了自动泊车、高速公路辅助驾驶等功能,而ID.4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营销策略的失误也是ID.4败北的重要原因。  大众的营销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电视广告和线下推广,缺乏对新媒体平台的有效利用,难以触达年轻消费群体。  与新势力车型积极拥抱互联网、打造线上社区的营销模式相比,ID.4显得有些“落伍”。  例如,一些新势力车型会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进行推广,并与用户进行互动,而大众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价格方面,ID.4的定价也缺乏竞争力。  虽然相比燃油车,ID.4的售价并不算高,但在同级别的新能源车型中,它的价格并不占优势。  一些新势力车型在提供更丰富的配置和更先进技术的同时,还能保持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这无疑对ID.4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从市场表现来看,ID.4的销量也印证了以上分析。  根据乘联会数据,2023年全年,ID.4系列的累计销量仅为3.6万辆,远低于一些新势力车型的销量。  例如,比亚迪宋PLUS EV在2023年的销量超过了30万辆,特斯拉Model Y的销量也超过了45万辆。  与这些竞争对手相比,ID.4的市场表现显然不够理想。  这说明,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加注重智能化、科技感和个性化,而ID.4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那么,传统车企该如何在新能源时代突围呢?  首先,要转变观念,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并将其融入到产品研发和设计中。  其次,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力,尤其是在智能化、网联化和自动驾驶等方面,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不断创新。  此外,要创新营销模式,积极拥抱互联网,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精准营销,与年轻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最后,要加强品牌建设,塑造更年轻、更时尚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影响力。

回到大众ID.4,它并非一无是处。  扎实的底盘调校和可靠的品质保障仍然是其核心优势。  如果大众能够在外观设计、内饰品质、车机系统、智能驾驶和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改进,并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价格,相信ID.4仍然有机会在新能源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但前提是,大众必须真正“懂国人的心”,才能在新能源赛道上跑赢未来。

总而言之,大众ID.4的“困境”并非个例,它反映了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共同挑战。  只有真正理解并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才能在新能源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新能源汽车,需要综合考虑品牌、性能、配置、价格等多个因素,才能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0 阅读:21

的回说车

简介:的回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