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都急需发展,毛主席作为领导人,除了需要处理工作上的事情,还经常收到大量的信件,这些信件大部分都是来自曾经一起经历过战争的战友。
1960年的一天,毛主席正在桌子前看文件,这时秘书不紧不慢地走了进来,手里还拿着一封信,说道:“主席,有一封信你看一下。”
毛主席听到后,抬头看了秘书一眼,轻轻回应一声,在看完文件上的最后一句话后,拿起了桌子上的信。
看到来信人的名字后,主席的表情明显愣了一下,打开信仔细看过以后,毛主席的表情瞬间变得严肃起来,秘书这时也不敢说话。
毛主席将信递给了秘书,秘书看过之后,吓得脸都白了,这人也太大胆的了,字里行间全部讽刺毛主席的话,不久后,毛主席说了六个字。
信件是陈掖贤写的,他是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儿子,是烈士之子。
尽管如此,他为何要写这样的信,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他有着怎么样的故事呢?
1.女英雄赵一曼儿子出生
赵一曼是我国有名的抗日英雄,她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市的一个地主家庭,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因此也算是“娇生惯养”。
赵一曼在很小的时候就上了私塾,思想比较超前,算是第一批与封建社会“抗议”的人,她不仅反对父亲让她嫁人的要求,还表示婚姻自由,试图让身边人改变观念。
随着她的成长,她逐渐变成了一个比较外向且外向的人,性格上也比较像男孩子,别人家要求女孩子缠脚,她誓死抵抗。
总之,在她这里,一些陈年旧规都不是规矩,没人能管得了她,她父亲也不能拿她怎么样,其父亲甚至都感慨“端女儿乃刚烈之女也”。
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她后来一直坚持自己,走上了一条拯救国家的路。
由于赵一曼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因此在她青年的时候,她父亲去世,长兄持家,她哥可不像她父亲那么惯着她,提出让她嫁人,她便用自己的方式阻止。
有一天在长兄的同意下,媒婆上门,张一曼见状非常生气,大喊:“你来做什么?”
媒婆一度尴尬不已,长兄说:“小妹,不得无礼!”
随后长兄就开始和媒婆商量,她听着越来越气,直接不忍看,站在他们面前说道:“女子有追求婚姻的自由,你们不能左右我的婚姻。”
边说边把媒婆赶了出去,自此之后,赵一曼在圈内出名了,再没有媒婆敢上门。
长兄多少还是知道她的脾气的,因此也没办法,只能同意她继续读书。
1926年2月底,她进入宜宾女子中学读书,同年11月,进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院女生队学习,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也叫黄埔军校。
在此期间,赵一曼成为了党员,开始学习共产主义。
也是从成为党员开始,赵一曼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因为是女同志,她便常常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同时她还四处宣传男女平等,宣扬女性独立,宣传进步思想与解放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一曼整个人成长得很快,也逐渐崭露头角。
有了这样的经历后,赵一曼有了寻找真爱的条件,她也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
1927年,赵一曼的优秀表现被组织看在眼里,随即要派一些同志去苏联学习,其中就有她,她得知非常开心。
到了苏联后,她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这里的一切对于她而言都是新的,后来在学习过程中,她与丈夫陈达邦结识。
作为中国人,他们去了苏联不懂当地语言,都需要学习,带领他们的组长就是陈达邦,他却懂得当地语言,赵一曼有不懂的都问他。
后来他们经常一起学习,外出坐船时,陈达邦看到她晕船便走过来照顾她,长此以往,赵一曼心动了。
而陈达邦也被这个性格外向的姑娘吸引,后来如愿以偿的走到了一起。
他们在苏联的日子过得很开心,两人边谈恋爱边学习,一起成长,最后也在苏联办了简单的婚礼,正式成为夫妻。
结婚后不久,赵一曼就怀孕了,这时的她可谓是人生赢家。
然而随着国家的处境越来越困难,东北战区急需补充革命人才,请求同志们回国干革命,赵一曼听后,顾不上自己已经身怀六甲,直接提交申请回国。
回国后的她被组织安排去上海进行地下活动,也是危险系数很大的工作,不久后她生下了儿子陈掖贤,自此之后,二人的悲惨命运开始了。
“宁儿,你长大后不要忘记,母亲是为国牺牲的”这是赵一曼给儿子的家信,也是一封遗书。赵一曼口中的宁儿,就是陈掖贤。
1928年,张一曼回上海执行地下工作,在宜昌的长江边租了一间木屋,期间挺着一个大肚子。
1929年1月,她接到组织任务,分发文件,还没发完的时候,同月20日开始肚子疼,她知道她要生了。
这时她身边连一个人都没有,她只能求助房东老太太,但受当时封建社会的影响,老太太觉得生孩子不是好兆头,便说:“你赶紧走!别生在我屋里!”
赵一曼强撑着哀求老太太,但对方就是不听,执意将她赶出去。
当时正是最冷的时候,她没地方去,但又一直惦记屋里的文件,她心想她不能离开,就是死也要死在这里。
当晚她抱着肚子,在屋顶下的杂草丛中过了一夜,第二天邻居一对夫妻看见了她,见她可怜就将她扶回了家,给她端上了一碗热腾腾的粥。
当晚,赵一曼顺利生下一子,取名宁儿,希望他能安宁的活下去。
后来她一直带着宁儿东跑西走,始终没有忘记组织给她的任务,不久之后宁儿生病了,这时她也意识到不能这样,她可以受苦,但孩子不行。
思来想去,1930年赵一曼决定将孩子托付给陈达邦的大哥照顾,并起名“陈掖贤”,这个名字也伴随了他一辈子。
赵一曼作为一个母亲,一直想着有一天能和儿子相聚,但这一天始终没有实现,她牺牲了,而她的儿子也过得不好。
2.陈掖贤的悲惨人生从其母亲去世开始
将孩子送出去之后,赵一曼一心投入到战争中,在她的带领下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同时也成为了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日军的通缉榜上赫然有“赵一曼”的大名,她被列为头等危险人物。
1935年11月,赵一曼像往常一样执行任务,但她却早已被盯上了,被日本抓获。
刚抓到的时候,日军以为是一个普通八路军,调查让他们大吃一惊,她是在掌握东北抗战联盟的女领导,也是他们一直找的大人物。
日军知道这个女人身上有着不少的秘密,但也知道她不是个好啃的骨头,准备了很多刑具。
赵一曼大骂小鬼子,日军忍无可忍,将所有的刑法都用了一遍,但赵一曼誓死不说,后来她被折磨得不成人样,日本怕她死去,将她送到医院。
在医院,赵一曼也没闲着,利用自己的号召力成功将医生策反,尽管医生帮助她逃跑,但由于身体状态实在太差,最后还是被抓了回去。
日军生气了,直接空运来了一把高电伏的电椅,接通电源后,赵一曼的惨叫响彻整个牢房,但她依旧不松口。
一段时间过后,赵一曼的身体出现碳化现象,日军开始佩服这个女人。
前前后后,赵一曼经历了 长达九个月的折磨,日军问不出什么后也放弃了。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敌人残忍杀害。
在被杀之前,赵一曼趁着有一口气,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便留下一封饱含血泪的遗书:“我最亲爱的孩子!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在赵一曼死的时候,陈掖贤才7岁,他过了好几年才知道母亲死亡的消息,那时对他的打击简直是致命性的。
其实陈掖贤一直以为养父母是他的亲生父母,在知道真实身份后,他整个人也开始发生改变。
当初赵一曼将儿子托付给养父母的时候,陈掖贤跟随养父母搬去了湖南长沙,养父母一家对他也不错,也让他读书。
在读书的过程中,他与堂兄任贵琪成了好朋友,任贵琪出身于任弼时家庭,有着独到且前卫的观念。
堂兄经常与陈掖贤聊天,谈国家,谈发展,谈百姓,当时政府贪污腐败,不将人民放在眼里。
陈掖贤也是普通人家的孩子,自然非常清楚,陈掖贤逐渐有了改变现状的想法,
总的来说,任贵琪对陈掖贤的思想起到了重大影响,也是在堂兄的带领下,陈掖贤知道了共产党,最后坚定了自己未来要走的路。
后来他俩一起前往重庆,在养父陈岳云开的印刷公司工作,在这里,陈掖贤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有一天,一名工作人员说他不是养父母的孩子,对方说的有鼻子有眼,陈掖贤只能回家问“父亲”,陈岳云知道瞒不住了,便说了实话。
他叹息道:“宁儿,虽然你不是我的孩子,但是你比我的孩子更像我的孩子!你娘叫李一曼,是个抗战英雄,后来被日本鬼子给打死了……”
陈掖贤听到后便想起之前的事情,怪不得小时候有人喊自己是“野孩子”,如今全部都对上了。
不久后,陈掖贤看到了母亲写给他的信,他知道自己的母亲非常爱他,他便用一根银针,在上刻下了“赵一曼”三个字,以表达想念与尊敬。
自此之后,陈掖贤在养父母家就变了一个人,他总觉得自己是借住在这里。
或许是童年环境影响,无论大伯父对他怎么好,陈掖贤的心里始终有根刺,后来父亲的态度更是让他觉得自己是个孤儿。
陈掖贤或许本身就是比较要强的性格,随着一件件事情的发生,他养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
此后在养父母家里,他很少说话,永远是一副乖巧的样子,甚至有些小心翼翼。
他后来一直盼望父亲能回来,但他父亲也是在为革命奋斗,顾不上陈掖贤,陈掖贤便等啊等,终于在1942年的时候,他父亲回来了,他的心里开始不孤独,沉迷于学习中。
解放前,陈掖贤在上海文华大学读一年级。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原本他想好好学习,但是在校内发生了一件事,再次让陈掖贤变的抑郁寡欢。
原来有一天陈掖贤上课上着不舒服,向老师请了个假回宿舍休息,在他快睡着的时候,一位高年级学长想要“侵犯”他。
陈掖贤虽然极力反抗,但自己的块头没对方的大,眼看对方要得逞的时候,老师听见动静闯了进来,对方吓得跑了,而他的事情也在校园传开。
这件事情给陈掖贤留下来极大的阴影,也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建国之后,他进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深造,他父亲陈达邦也刚好在北京生活,虽然已经他父亲有了新的家庭,但陈掖贤还是很开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发现自己像个外人,后来也渐渐不去了,他知道自己成了真正的“孤儿”。
面对这样的情况,他时不时地会想起母亲,时间一场,他的心理发生变化,后半生也变得悲惨。
3.性格孤僻,不合群
建国后,国家发布了新的政策,陈掖贤作为烈士之子,能够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当中央要给陈掖贤颁发亲属补助的时候,他拒绝了。
陈掖贤虽然从没有见过自己的妈妈,但在他心里,妈妈是非常爱他的,他一定要谨记母亲的教导,母亲用生命保护国家,自己没有做任何贡献,就不拿国家的钱。
后来,陈掖贤大学毕业,在北京工业学校当老师,但当时的社会经济还是很一般,陈掖贤过的依旧紧凑。
陈掖贤虽然和父亲联系的少,但偶尔还会见,有一次父亲见他太瘦,便带他去吃了红烧狮子头,当时是陈掖贤第一次吃肉。
更重要的是,食堂知道陈掖贤是赵一曼的孩子,硬是不收肉票,原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陈掖贤却觉得自己受了不该有的“优待”,一直回想这件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陈掖贤想的太多,导致他的心里越来越不对,出现了不合群的情况。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经常会举办舞会,陈掖贤也被邀请了好几回。
刚开始他还挺愿意参加的,但后来他看到人们欢声笑语,想想百姓还吃不起饭,甚至有人还会饿死,陈掖贤就觉得的他们不该这样。
一次,有个参加舞会的同志和他说话,说:“你怎么不进去跳啊。”
陈掖贤看着他面无表情地说:“国家现在这么困难,很多人都吃不上饭,你们是怎么有心情跳舞的?”
说完这话,那位同志直接懵了,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后来还有人和他说话,但他总是很冲,再后来就没人愿意和他说话了,连舞会都不邀请他了。
那个时候的他,似乎将自己的心封闭了起来,他越来越不会说话,也不知道怎么和别人相处。
就这样过了几个月,陈掖贤的老家传出一个消息,有人被饿死了,这时他想起舞会的事情,便觉得荒唐至极,将这些怪罪于国家的政策,随即提笔写了一封信给毛主席,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场景。
他以《忆秦娥》词牌填词的形式写了自己对当前国家的不满,字字句句都带着讽刺。
主席之前也听到过有人说陈掖贤不合群或是别的话,因此主席并没有介意,也没有给陈掖贤回信,主席过了很久说了句:“他是可怜孩子。”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陈掖贤后来的生活依旧过得不如意。
原本他结婚后有两个可爱的女儿,但他古怪的性格导致他和妻子不合,离婚后,陈掖贤进了医院接受心理方面的治疗,而他的妻子也好不到哪里去。
据悉,他的叫张友莲,离婚后得了精神病,需长期服用药物。
有人说,以现代人的目光去看,陈掖贤得了抑郁症,他是个为民着想的人,但当时社会必然不会那么迅速的发展起来,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日复一日,势必会对他的心理造成损害。
后来的他更加不说话,别人走不进他的内心,他也不愿意和别人说话。
在1982年,陈掖贤自杀身亡,享年53岁。
陈掖贤的一生是一个悲剧,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更是时代、历史的悲剧。
赵一曼为国家付出了生命,陈掖贤的成长经历造就了他的性格孤僻,如果当时他能在母亲身边长大,或许他是个乐观的人。
对于这母子两,我们惋惜的同时,更应该深切悼念他们,致敬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