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5日粟裕大将军离世,他去世前留下三个遗愿,第一个就是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第二个则是不要举办追悼会;第三个则是把他的骨灰撒在曾经拼杀过的战场上,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在一起。
粟裕的妻子楚青答应了他的要求,在他去世后带着他的骨灰走过了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地。
本来一切都十分的顺利,直到来到南京,却遭到了南京军区副司令的阻止,并拒绝了楚青的要求。
这位副司令为何要这么做呢?他和粟裕有什么恩怨呢?
粟裕将军去世1984年十大将之首的粟裕将军在北京逝世。
他临走前紧紧握住妻子的手,希望妻子可以帮助自己完成遗愿,楚青含泪答应了。
因为粟裕的遗愿,所以他的家人只作了简单的遗体告别,正要去火化时,得知粟裕病逝消息的昔日战友纷纷赶来送他最后一程。
他们有的是粟裕的战友,有的是他的下属,现在这位戎马一生的将军终于可以永久的“休息”了。
粟裕自从加入共产党后,他就一直在为心中的理想而奋斗,他先后参加了南昌、湘南等起义,不过因为当时他刚加入共产党,所以在这些起义并不起眼。
同时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遗憾的错过了元帅的评定。
粟裕将军的军事才能在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凭借出色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能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次取得成功,迅速晋升,担任过多个军团的参谋长等重要职务。
然而,战争总是伴随着伤亡。粟裕将军在战场上勇敢作战,但也因此多次受伤,总共经历了六次重伤。其中,1930年在水南作战中,他的头部遭到严重伤害,这为他后来的健康问题埋下了隐患。
尽管战争对他的身体造成了伤害,但他的军事才能依然得到广泛认可。在与国军和日军的交战中,粟裕将军总能制定出有效的战术,出奇制胜。他的灵活应变和坚强意志,让他在敌人中赢得了声誉。
后来的淮海战役更是让他被称为“战神”。
淮海战役爆发后,粟裕将军提出了“全歼敌军,不留一个”的战略目标。在他的指挥下,第三和第四野战军紧密配合,有效包围了国民党军。
粟裕运用“以少胜多”的思想,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兵力优势。他不仅重视正面攻击,还特别强调侧翼和后方的突击,这让敌人常常没有防备。
同时,他善于利用地形,动员群众,加强后勤保障,从而实现了兵员和物资的合理配置。通过细致的协同作战和灵活的战略调整,粟裕将军成功削弱了国民党军的战斗力,并最终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他也没有休息过,一直在为国家做贡献,现在他在北京病逝,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
在追悼会结束后,粟裕的遗体就被拉去火化了,在粟裕的骨灰中,楚青看到了几颗弹片,她瞬间明白粟裕这些年头疼的原因,都是这些弹片“作祟”。
“人走茶凉”在粟裕火化后,楚青一直遵循丈夫的遗愿,将他的骨灰撒在他战斗过的地方。而她最后一站就是南京。
1949年二野、三野联合发起渡江战役,历经42天南京彻底解放,而当时二野和三野有很多都在南京工作。
所以当楚青带着粟裕的骨灰抵达南京时,有很多粟裕的下属都来接她,在最前方的则是王必成,王必成可是和粟裕生死与共的战友,当初粟裕去世他没能参加追悼会,现在粟裕的遗愿他一定完成。
有王必成的保证,楚青安心了不少,并且王必成也想请她留下来小住几日,看看南京这些年的变化。于是楚青便留在南京散散心。
但楚青留下来有人不高兴了,这个人就是南京军区副司令向守志。
原来在楚青到南京没多久,向守志就质问他们就这样大张旗鼓的去车站接楚青,有没有考虑影响问题。
还说现在粟裕的声誉还没有恢复,他的身份是很敏感的,他们这样做的方式不妥当。
其实大家都看得出来他就是在说王必成,王必成也不是个好脾气的主,呵斥他忘恩负义,好歹粟裕也是他的首长,现在人走茶凉就这样对待他。
向守志并没有生气只是很冷淡的说:要按规矩办事。还说楚青来南京招待所不能免费,该怎么收费就怎么收费。
在场的很多人都不赞同向守志的做法,但因为他身居高位不得不遵从。
之后来看望楚青的人就越来越少的,王必成倒是经常来,可来了一会也就走了。
楚青自然察觉到了,于是在某一天她就直接问王必成发生什么事情了。王必成不敢欺瞒只能全都说了。
楚青沉默了一会,艰难的说:“向副司令考虑的确实有道理,我家老粟的名声确实还没有恢复,他们也是怕被人做文章,我等完成粟裕的遗愿就离开。谢谢你们这几天的款待。”
之后的几天王必成一直在帮助粟裕完成遗愿,好在在他的坚持下,向守志也松了口。没多久楚青也离开了南京,来的时候人声鼎沸的,走的时候却只有王必成一人。
也难怪贺老总会说王必成可深交。
在恢复粟裕名誉这件事上,他也出了很大的力,好在在1994年粟裕正式被中央恢复了名誉。
而离开的楚青也没有闲着,她一直在整理粟裕留下来的粟裕回忆录,当时粟裕病重只能躺在病床上说,她纪录,但粟裕去世前回忆录才完成一半,另一半则是她查找材料补充完整最后出版的。
结语粟裕的一生是对革命和人民的无私奉献的最好诠释。他的敬业精神和革命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
在当今社会,我们虽然不再面临革命时期的生死考验,但粟裕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他在任何情况下都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的态度,将这种精神转化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行动。